体育传统文化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
土家族竹铃球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调查
二、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面向21世纪,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国家体育总局己经明确提出在新世纪要努力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这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因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不少地方在自然生态遭到毁灭和破坏的同时,与这些自然生态共生的不少传统的、土着的、原生态的文化也在消失。一个传统的地域文化或一个民族、一个群落的文化的消失在这种大潮中或许已经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消失已经成批并引起大文化圈生态失衡,那么,这个文化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安全必然地会受威胁,反过来影响圈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态保护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生态的破坏和文化资源的减少,犹如自然生态中环境的破坏和物种的消失一样,造成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危机。
目前,许多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于土家族竹铃球的现状研究还不多,并且观点尚不统一,而对土家族竹铃球发展与传承研究则是一片空白。为此,本研究从疏理土家族竹铃球的发展现状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探讨和分析,分析论证土家族竹铃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大力弘扬土家族竹铃球的民族特色,发掘其文化特性,进而为丰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三、研究意义
土家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当今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对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起着标志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民间传统体育都有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浪潮中,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有很多民间文艺形式正面临大面积的消亡,如何将这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好并永远传承下去,是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间传统体育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进一步增强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重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对民间传统体育的调查与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本论文在对土家族竹铃球的现状调查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四、研究设计与架构
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路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体系。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所有项目,就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而言,可划分为三大类:即“技击壮力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政、田径、射术项目等;“休闲娱乐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水戏、冰雪戏、棋戏等;“养生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太极、健舞等。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龄、渝B比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北支土家族(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土家族舞蹈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龄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土家语消失的地区随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於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不是什么土汉混合语,现只有庐溪的九百余人使用。苗族称凤凰及麻阳一带的土家族为“ka ga”。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五、论文提纲
1、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2、研究综述
2.1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趋势研究
2.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2.3 土家族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2.4 土家族竹铃球研究
3、研究设计与架构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土家族竹铃球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4.1 历史渊源
4.2 项目简介
4.2.1 场地与器材
4.2.2 比赛方法
4.2.3 比赛规则
4.2.4 教学与运用价值
4.3 发展现状
4.3.1 政策支持
4.3.2 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开展
4.3.3 参加民运会受到关注
5、土家族竹铃球发展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确定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基础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革
5.2.2 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
5.2.3 传承方式落后
5.2.4 项目本身劣性变异
5.2.5 管理机制发展滞后
5.2.6 其他相关因素
6 土家族竹铃球传承对策
6.1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构建土家族竹铃球保护与传承机制
6.2 形成土家族竹铃球赛制,充分发挥民运会的平台作用
6.3 发体育旅游资源,推动土家族竹铃球体育产业化发展
6.4 加强土家族竹铃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6.5 “体教结合”,把土家族竹铃球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
6.6 加强对土家族竹铃球传承人的保护
6.7 形成土家族竹铃球研究基地,积极 展研究和传承工作
6.8 推动土家族竹铃球与全民健身相结合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附件
10、致谢
11、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12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