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开题报告范文精选
2024-07-01 22:04:25开题报告 学术堂 秦老师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作为农村反贫困的两项基本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农村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巩固了低保制度的成果。同时它们又有概念、对象、目标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以下扶贫开发开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作为农村反贫困的两项基本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农村低保制度是对扶贫开发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巩固了低保制度的成果。同时它们又有概念、对象、目标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以下扶贫开发开题报告范文对你有用。
题目: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减贫速度之快令世界赞叹。
201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贫困标准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至2300元。贫困标准提高,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扶贫对象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族群众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落后的社会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牧区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滞后于农区。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无论从贫困人口数量、比例还是贫困程度来讲,牧区都是整个中国发展大局中最落后的区域。没有牧区的脱贫就没有整个农村的脱贫,就没有整个中国的脱贫。牧区的脱贫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家边疆稳定、生态安全、民族团结的重要命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扶贫措施,实现牧区脱贫致富。这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的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
中国的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的划分自1978年以来有较大变化。1978年,中国共有187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目前中国共有268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其中有226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占总数的84%.268个牧区及半牧区旗(县)中有108个牧区旗(县)和160个半牧区旗(县)。农牧民分别来自4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达5000多万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和难点。
二、研究意义
在多年扶贫开发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对贫困内涵做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理解,然而不管是哪个角度的理解都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本人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贫困不应该仅仅只是经济或者其它一个方面的单纯问题,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落后的综合表现。因此,中国牧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应该突破原有的简单的传统的扶贫公式:经济收入的增加+瞄准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的扶贫=缓解贫困,向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方式转变。
对我国而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这既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尤其体现出了经济增长、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五位价值的统一。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在马克思及马克思中国化的贫困理论指导下,走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中心,以保障生态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道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研究牧区扶贫开发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的规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反贫困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反贫困格局中的重点和难点。牧区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整个农村扶贫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以牧区具有的突出特点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研究牧区贫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的基础上,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总结,这将有助于提升对牧区扶贫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是在长期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对农村扶贫开发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它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视经济轻视生态和文化的价值导向影响,对牧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力度比农村要少得多,因此对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非常滞后。本研究正是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是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实践。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实践。
由于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滞后,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进程。本文在深入研究牧区实际情况下,对牧区扶贫开发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不仅具有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以各个时期的理论领导人物为线索,对各个阶段的贫困及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面研究牧区扶贫开发问题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主要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对牧区贫困表现、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牧区牧民的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收入贫困,更多的还体现在生态环境贫
题目: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减贫速度之快令世界赞叹。
201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贫困标准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至2300元。贫困标准提高,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扶贫对象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族群众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落后的社会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牧区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滞后于农区。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无论从贫困人口数量、比例还是贫困程度来讲,牧区都是整个中国发展大局中最落后的区域。没有牧区的脱贫就没有整个农村的脱贫,就没有整个中国的脱贫。牧区的脱贫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家边疆稳定、生态安全、民族团结的重要命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扶贫措施,实现牧区脱贫致富。这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的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
中国的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的划分自1978年以来有较大变化。1978年,中国共有187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目前中国共有268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其中有226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占总数的84%.268个牧区及半牧区旗(县)中有108个牧区旗(县)和160个半牧区旗(县)。农牧民分别来自4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达5000多万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和难点。
二、研究意义
在多年扶贫开发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对贫困内涵做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理解,然而不管是哪个角度的理解都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本人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贫困不应该仅仅只是经济或者其它一个方面的单纯问题,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落后的综合表现。因此,中国牧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应该突破原有的简单的传统的扶贫公式:经济收入的增加+瞄准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的扶贫=缓解贫困,向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方式转变。
对我国而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这既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尤其体现出了经济增长、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五位价值的统一。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在马克思及马克思中国化的贫困理论指导下,走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中心,以保障生态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道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研究牧区扶贫开发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的规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反贫困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反贫困格局中的重点和难点。牧区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整个农村扶贫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以牧区具有的突出特点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研究牧区贫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的基础上,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总结,这将有助于提升对牧区扶贫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是在长期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对农村扶贫开发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它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视经济轻视生态和文化的价值导向影响,对牧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力度比农村要少得多,因此对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非常滞后。本研究正是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是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实践。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实践。
由于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滞后,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进程。本文在深入研究牧区实际情况下,对牧区扶贫开发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不仅具有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以各个时期的理论领导人物为线索,对各个阶段的贫困及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面研究牧区扶贫开发问题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主要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对牧区贫困表现、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牧区牧民的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收入贫困,更多的还体现在生态环境贫
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