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旅游成为一项非常热门的行业。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外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稳步上涨,旅游业现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术堂收集了155个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
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
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
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
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
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
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
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
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
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
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
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
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
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
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
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
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
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
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
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
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二:
51、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
52、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5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
54、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
55、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
56、在线信息搜索对目的地感知形象演化影响研究
57、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8、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59、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测度及其时空演化
6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61、基于TAM的旅游App下载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2、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63、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
64、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65、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66、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67、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68、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
69、广东省旅游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态势
70、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7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72、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73、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74、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76、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
7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78、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
79、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80、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81、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82、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83、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
84、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和管理属性经济价值评价
86、中国省际旅游发展的多指标综合相似性及时空聚类特征
87、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三亚游客为例
88、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89、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90、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
91、基于负面IPA的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92、旅游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以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93、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94、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95、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96、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97、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98、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
99、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100、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103、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104、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10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0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107、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108、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109、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111、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112、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13、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
114、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15、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116、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117、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118、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
119、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向的影响--以携程旅行网为例
120、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121、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122、京沪高铁对主要站点旅游流时空分布影响
123、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12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125、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26、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127、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128、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129、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
130、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1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133、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34、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35、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136、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137、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
138、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139、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140、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1、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142、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143、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144、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145、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146、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47、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148、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4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150、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51、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2、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154、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155、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