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结构 > 论文致谢

论文致谢

毕业论文结尾致谢词

2024-07-02 20:08:32论文致谢 学术堂 郝老师
致谢一:2011年金桂飘香之时,我有幸重归岳麓山下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师从蒋坚松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之际,心中不禁感慨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是与许多人的关心、支持、教导和指引分不的,在此我要向他们表

  致谢一:

  2011年金桂飘香之时,我有幸重归岳麓山下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师从蒋坚松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之际,心中不禁感慨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是与许多人的关心、支持、教导和指引分不的,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蒋坚松先生。蒋先生不仅是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也是我攻读硕士学位的导师。我学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浸润着他的心血。蒋先生德艺双馨,不仅在学识上为我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而且也在为人处事上为我树立了楷模。求学期间,贤良的师母也不断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让我身处异乡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要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蒋洪新教授、郑燕虹教授、黄振定教授、邓颖玲教授、张旭教授、曹波教授、蔡平博士和顿官刚博士等老师,他们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和无私的关爱一直启迪着我、温暖着我。

  再次,我要感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张松辉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丁巍研究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严辰松教授、中南大学的辛红娟教授、湖南大学的朱健平教授、湖南商学院的潘建教授和诗人吴小妮老师,他们在我读博期间和本文写作中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宝贵的支持。我还要感谢童明教授、张隆溪院士、罗多弼教授、叶扬教授、张佩瑶教授、谭载喜教授、孙艺风教授、王宏志教授、申丹教授、罗选民教授、江枫研究员、区教授、刘正光教授、汪榕培教授、王宏印教授、林戊荪教授等,他们精彩的学术讲座,是我进步的阶梯。

  另外,我还要感谢彭利元、王湘玲、骆贤凤、陈惠等师兄师姐和汤敬安、李明喜、曾军山、王飞等同学好友,感谢他们所给予的种种鼓励和帮助,他们的深情厚谊是我永远的慰藉。

  致谢二:

  论文写到最后,该写点感谢和感想的话了。这倒不完全是论文格式的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

  感谢我的导师王宏印教授。从把我招入门下,到上课、讨论,再到论文的选题、定题、写作和完成,整个过程都凝聚了王老师的心血。禅门有个话头丨‘鸳鸯秀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然而,王老师不但乐于把金针度与人,而且善于把金针度与人。从初入校时对如何读书的迷茫,到后来渐渐进入状态,再到后来对读书的近乎痴迷,都离不开王老师的点拨和引导。王老师还善于因材施教,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指导我这样天生愚钝的学生,王老师没少费心思。可以说,没有王老师的精心指导,这篇论文是难以完成的。

  感谢师母刘黎燕老师。刘老师不但是王老师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博士生的主心骨。她善解人意、关心体贴,为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几分暖暖的、柔柔的色调。她是”博导’后“,也是我们这一帮学生的”博士‘后感谢刘士聪教授、崔永禄教授、苗菊教授、胡翠娥教授。刘老师儒雅的长者风范,是我们后生学习的榜样。崔老师直爽的性格和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总是给我以启迪。苗老师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敏锐眼光使我受益匪浅。胡老师融翻译研究于文学史的精彩阐述扩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感谢各位老师在学术上给我的启迪和关心。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林克难教授在论文预答辩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曹莉、王永静、尤红新、徐晶等老师在我求学期间给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任东升教授。他做事的认真态度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是我学习的榜样,与他的每次学术探讨和交流都是令人难忘的,感谢他在我工作和求学期间给予我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感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沈海萍教授和杨瑛教授在我读博期间给予的鼓励和帮助,与她们的每一次交流都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感谢从未谋面、也从未交往过的刘宓庆教授。其实,在研读他的著作中我已经与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对话,并从中获益。应该说,刘先生作为我的评价对象,我始终是充满敬意甚至敬畏的,这是作为一个理论批评者应该持有的本分;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更是一个理论批评者应有的本色。然而,由于本人的学、胆、识都嫌不足,对这样一项研究只能尽力而为,对刘先生的评价难免有不客观和有失公允之处;’我罪我知“,请刘先生”恕罪;;感谢我在读书期间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和好友。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球场、餐馆,见证了我们的同学之情、朋友之谊。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培养这样的情谊已经不容易了。这里不一一列举他(她)们的名字了,我会把这份友情藏在心里,永远珍惜它。

  感谢我的家人。在这几年中,妻子和女儿付出了很多。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儿子毕业,我想他们会为我高兴的。

  记得台湾学者林毓生曾说过,做学问要有一种“比慢”的精神,他是有感而发的。其实,慢不是懈怠,不是拖沓,也不是欲求飘渺的绝对完美。慢是一种积极的行走或散步的状态。行走益于思考,为了将才思从脚下提升到头脑上,许多哲学家堪称痴迷和不懈的步行者。其实何止哲学家,对于普通大众的每一个人,行走必会对其心智有所益。行者无疆,我将继续我的慢慢征程。

  感谢陪我慢慢走过这段学习时光的所有人。谢谢你们。

  致谢三:

  时间回溯到2009年初的一天。在友人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足胆量给早已获得相当国际学术声誉却素昧平生的知名西方修辞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刘亚猛教授写了一封英文邮件毛遂自荐。一年以后,我如愿地考取了刘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成为他的一名入室弟子。

  尚未正式进入师门,刘师便督促我要尽早地确定博士阶段研究课题。一段时日的旁搜远绍和苦思冥想均告无功,不免稍感沮丧。待到回乡暂避溽暑,偶然翻至一本我于十多年前尚在南京大学求学时购置的普及读物《听钱钟书讲文学》。

  孰料,书中关于钱钟书先生学术思想的浅易文字竟迅速点燃了我一窥钱学堂奥的渴望。于是,在导师的把关下我几度更张改弦,最终敲定了研究框架,踏出了我在钱学研究领域小心翼翼的第一步…四年的求学时光如弹指一挥间。在敲下博士论文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我却全无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深知这一匆匆杀青的文稿虽然意味着任务的完成,但距离导师的期望依然是万里之遥。亚猛吾师早年负笈北美,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任教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2003年底,心系桑梓的亚猛师应邀回到母校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成为国内西方修辞乃至整个修辞学界的领军人物。他博极群书,学贯中西;性情温雅醇厚,一派蔼蔼长者之风。对于悟性尚可然而定力不足的我,他从未疾言厉色,总是婉言点到即止,以求春风化雨,其间的良苦用意令我至今不时反躬自省。谨于此,向导师刘亚猛先生表达我最深挚的敬意和感激!

  同样值得深深鸣谢的还有林大津、陈维振、王丽丽、林元富等教授。大津师对我抬爱有加,多有奖掖,没有他在学业和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我能否如期毕业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维振师的语言哲学课不仅启迪了我的学术思维,而且丰富了我对现象人生的感悟;王、林二位老师则多次为我的博士论文提出卓有洞见的修改建议,让论文的学术水准获得了质的提升。此外,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一直关切着我的学术成长,并给我提供了诸多及时的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胡范祷教授是国内权威钱钟书研究专家,与钱钟书先生生前交谊匪浅。胡教授两年前在义乌中国修辞学年会上已经对我的博士论文提纲详加点拨,作为我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在毕业答辩会上的谆谆指导更让我受益良多。国内资深文学理论家、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葛桂录教授以及福州大学陈小慰教授也同样多次不厌其烦地为我把脉送医,让我的论文撰写绕开了不少弯路。

  我的同门张雅卿兄与李秀香师妲与我学业上的切磋以及在生活上对我的照料,让我身在异乡却享受到家人般的呵护。这份亲情我会永志不忘。同级博士生林继红副教授、胡雯以及林斌学姐虽然与我研究兴趣迥然,却在精神上不时为我注入能量,令我感动。

  我的同乡至交北京林业大学姚晓东副教授和福建协和医院的朱帅俊医师,以及我的同窗南京大学张晓明博士、张翼博士对我的鼓舞和帮助,成为我最终完成学业的有力支撑。我的好友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王小博博士帮我搜集到许多国内难以获取的学术资料,解决了我很多的燃眉之急。福建师大协和学院档案馆罗炎鑫副主任是我来到福州结识的第一位也是最密切的朋友,六年来对我生活上的关照无微不至,我无法忘怀。

  当然,这份功劳簿上更少不了我的家人。父母年事已高,却宽容理解从未让我分心;姐姐、姐夫毫无怨言地全然代我履行作为子女本应自己尽到的责任;我的博士同学同时也是我未来人生的亲密伴侣杨雯琴耐心督促我砥砺心性,培养踏实的治学品格;外甥孔傲、外甥女孔晨则担负了我的“玩伴儿”角色,让我不时地从繁重学业当中得到解脱…没有他们幕后的支持,生性散漫如我,要想摘获博士学位,不啻是痴人一梦。

  请允许我向以上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亲友以及其他难以一一挂名的旧朋新知表达我最深切的谢意。我会带着你们的深情厚谊和殷殷嘱托,在钱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勉力前行!

  致谢四:

  能够完成这篇尚有诸多缺陷的博士学位论文,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韧老师。感谢他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感谢他帮我“登堂”.在我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对理论语言学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今天虽然我对理论语言学的所知仍流于皮毛,但正是因为张老师的谆谆教诲才使我初窥了理论语言学的魅力,并立志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即使这条路才刚刚开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头。此外,我还要感谢张老师帮我“入室”.这篇论文可以算是我在理论语言学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无论这一步迈得漂不漂亮,张老师都为我迈出这一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写作直到修改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张老师的心血,这其中既有引导我思考的间接的意见,也不乏助我一臂之力的直接的思路。对于张老师的这些意见和思路有些地方我把握得可能还不够准确,因此这篇论文中所存在的一切谬误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这篇博士论文的完成还有赖于我所主持的两个项目的支持,分别是教育部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和江苏省2009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在这篇博士论文的构思阶段,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语言与心智”沙龙活动对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个沙龙本是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的“官方”活动,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逐渐变成了张老师和他的学生讨论语言学的“非官方”活动,于是我也有机会在这个沙龙上和大家交流我论文的思路。我博士论文的大部分思路都是在这个活动中汇报的,并且得到了张老师、其他老师以及我的师弟、师妹们的诸多意见。正是这些宝贵的意见使我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篇博士论文,因此我要向所有参加过这个沙龙并对我提出过意见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们是:丁言仁、张翼、庞加光、王立永、张厚振、刘杰海、管彦波、李红珍、郑月琴、白军伟、焦萍、谢云和范小龙。

  这篇论文在南京大学今年恢复盲审制度后被抽中了盲审。在此我要感谢三位盲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此外,我还要感谢参加我预答辩和答辩的如下几位老师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即使有些意见我并不完全接受,他们是:南开大学的李兵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辉老师以及南京大学的丁言仁老师、常玲玲老师、魏向清老师、黄燕老师和张韧老师。

  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并答辩还得到了很多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天津大学的高乐同学帮助我完成了论文中全部33个表格的绘制工作。我的妻子张玲玲帮助我制作了论文的目录和图表清单,并且完成了论文的格式转换。在预答辩和答辩的过程中,南京大学的訾老师两次为我无偿提供了答辩的教室。此外,预答辩秘书李红珍和答辩秘书管彦波都为我的答辩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曾经最大的理想就是可以让我的母亲章明思分享我完成博士论文的快乐,除了对语言学的追求外支持我在南京大学读博的最大动力就是有朝一日我可以把这本论文交到她的手里。这本论文她虽然看不懂,但是捧着这本论文她会笑靥如花,而且这本论文她会视如珍宝并且永远珍藏。可惜她最终无缘看到这本论文了。2011年在她辞世前,虽然神智已极度不清,但有时躺在病床上的她会突然忧虑地问我:“你在这里照顾我,你的博士论文怎么办呢? ”在她辞世之后,虽然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一蹶不振,但正是这句话支持我重新站起来并最终完成了这篇论文。支持我重新站起来的另一个动力就是我的妻子张玲玲。她从没有责怪过我花了 6年的时间读博,也从没有抱怨过我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她的身边。自从2009年相识至今,她一直在用她的善良、勤劳和理解来鼓励我、帮助我和支持我。因此,如果这本论文可以算作一份礼物的话,这份礼物理应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