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结构 > 正文写作 > 本科论文写作

本科论文写作

治学方法之考证介绍

2024-10-26 21:48:25本科论文写作 学术堂 万老师
治学方法颇多,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治学方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治学方法中的考证。

  治学方法颇多,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治学方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治学方法中的考证。考证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寻找可靠的证据,而考证的任务就是去寻找可靠的证据,因此考证也可以说是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1.什么是考证

  胡适认为:"考据'便是'有证据的探讨'."11又说:"历史的考据是用证据来考定过去的事实。史学家用证据考定事实的有无、真伪、是非,与侦探访案,法官断狱,责任的严重相同,方法的谨严也应该相同。"6121在我们看来所谓考证实际上就是寻找可靠材料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譬如孔子适周之年旧有四种说法:昭公七年(《水经注》),昭公二十年(《史记孔子世家》),昭公二十四年(《<史记>索引》),定公九年(《庄子》)。

  其正确的说法只可能有一-种,阎若璩据《礼记曾子问》里说孔子从老聃助葬恰遇日食一。条,推出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食,故断定孔子适周在此年。这就是考证。

  我们从事文学研究当然经常需要考证,例如元代剧作家李行道写了一部公案戏《灰阑记》,说的是郑州大户马均卿,讨妓女张海棠为妾,生一子名寿郎。大老婆与衙门中。

  赵令史有奸情,将丈夫毒死,又强称寿郎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张海棠不相让。包公审理此案,命人当堂画一灰阑,置寿郎于阑内,令马妻与海棠各持寿郎一手臂,言将寿郎拉出阑外者,即此子生母。海棠见寿郎痛苦哭号,不忍用力,寿郎被马妻拉出阑外。

  而包公却将寿郎断给了海棠,并惩处了马妻。有人说这一故事情节来源于犹太的所罗门断案故事,如《社会科学战线》1983 年第1期所载《<灰阑记>纵横谈》一文 即持此说,其依据为《旧约全书列王纪上》第三章中的一 段文字。赵兴勤认为《圣经》原文为希腊文,四五世纪《圣经》全部译成拉丁文。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

  逐渐译成各国文字,那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事了。而我国汉代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却记载了下面这个故事:

  颍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生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丞相黄霸出坐殿前,令卒抱儿,取两妇各十步,叱妇曰:"自往取之。"长妇抱持甚急,儿大啼叫,弟妇恐伤害之,因乃放与,而心甚怆怆,长妇甚喜。霸日:"此弟子也。"责问乃伏。

  显然,《灰阑记》的故事的来源是我国汉代的《风俗通义》,而非明代以后传入我国的《圣经》。

治学方法.png

  2.考证简史

  我国考证之学源远流长,《四库全书总目》于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案日:"考证经义之书,始于《白虎通义》。蔡邕《独断》之类,皆沿其支流。至唐而《资暇集》《刊误》

  之类为数渐繁,至宋而《容斋随笔》之类动成巨帙。"616]史学尤重考证,陈垣说:"考证为史学之门,不由考证入者,其史学每不可信。彼毕生盘旋于门,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不由其门而入者亦非也。"617]我国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考证方法甚早。如《晋书。司马彪传》云:"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谯周三国时蜀人,司马彪晋初人,惜谯周、司马彪之书均佚。

  现存裴松之《三国志注》有141则考证。如空城计,《蜀书诸葛亮传》注云:"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于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于阳平交兵事。"据此可知,诸葛亮在阳平所用的空城计是一个虚构的故事。1618]再 如嵇康死于哪-年,有两种说法,裴松之注考证道:

  《本传》云康以景元中坐事诛,而千宝、孙盛、习凿齿诸书,皆云正元二年,司马文王反自乐嘉,杀嵇康、吕安。盖缘《世语》云康欲举兵应母丘俭,故谓破俭便应杀康也。其实不然。山涛为选官,欲举康自代,康书告绝,事之明审者也。

  案《涛行状》,涛始以景元二年除吏部郎耳。景元与正元相较七八年,以《涛行状》检之,如《本传》为审。又《钟会传》亦云会作司隶校尉时诛康;会作司隶,景元中也。

  宋代考据学已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考据成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于该书提要云:"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辨正谬误,以祛将来之惑。昔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注之,详引诸书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其例最善,而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其后李焘《续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沿其义。虽散附各条之下,为例小殊,而考订得失则一也。"此外如吴缜的《新唐书纠谬》、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等。宋代不少笔记中也记录了考据成果,洪迈的《容斋随笔》堪称代表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 八于该 书提要称其"辩证考据,颇为精确".同卷《云谷杂记》提要复称:"洪迈《容斋随笔》,辩证名义,极称精核,为稽古者所资。"到了清代考证成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方法。胡适谈了这种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国这三百年的朴学成立于顾炎武同阎若璩;顾炎武的导师是陈第,阎若璩的先锋是梅。

  陈第作《毛诗古音考》(1601一1606), 注重证据;每个古音有'本证', 有'旁证;本证是《毛诗》中的证据,旁证是引别种古书来说《毛诗》。如他考服'字古音逼',共举了本证十四条,旁证十条。顾炎武的《诗本音》同《唐韵正》都用同样的方法。《诗本音》

  于服'字下举了三十二条证据,《唐韵正》于服'字下举了一百六十二条证据。梅是明正德癸酉(1513) 举人,著有《古文尚书考异》,处处用证据来证明伪《古文尚书》

  的娘家。这个方法到了阎若璩的手里,运用更精熟了,搜罗也更丰富了,遂成为《尚。

  书古文疏证》,遂定了伪古文的铁案。"620]

  3.考证的基本要求

  清汪廷珍云:"经史之学,与各项杂文不同,必有实证确凭方可定前人未定之案,正前人未正之误。若以空虚之理,或孤证偏词,遽为论断,且有乖于圣人好古阙疑之旨,虽学博笔劲,气坚力厚,足以压倒一一切,究竟献酬群心,终不能使人人心折。其于学术,殊无所补,万一小有差失,为害转大。"6211梁启超,将正统派学风之特色归纳。

  十条,前四条是:"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选择证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622]这四条 实际上也就是考证的主要特色与基本要求。

  首先是一-切凭材料说话。孔子就说过"无征不信"的话。[623]梁 启超指出:"须知凡用客观方法研究学问的人,最要紧的是先彻底了解一事件之真相,然后下判断,能否得。

  真相,全视所凭藉之资料如何。资料,从量的方面看,要求丰备;从质的方面看,要求确实。"6241胡适致罗尔纲信云:"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 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62]|陈寅恪也说:"有一分史料讲-分话,没有史料就不能讲,不能空说。"[626]没有证据而妄加推测的现象,在学术论文中时或见之,如近人李长之在《西晋大诗人左思及其妹左芬》一 文中说:"至于左芬的下落,我们更不清楚。

  可能她是在贾后残害杨皇太后时就已经死了,因为她是接近杨后的,……且贾后又是忌刻狠毒的妇人,很可能左芬也死于此难了。这时是公元292年,距她入宫时已二十年,如果我们的推测合理,她大概死在四十岁左右。"627]这段话均为推测之词,没有举出一个证据,因此作者的推论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可靠的。其实,当时有关左芬(菜)生平的原始资料《左菜墓志》已经出土。徐传武介绍道:

  《左菜墓志》 是1930年在河南省偃城以西十五里之蔡庄村一位姓鲍人家地中出土的,… .面…内容是"左菜字兰芝,齐国临淄人,晋武帝贵人也。永康元。

  年三月十八日薨,四月廿五日葬峻阳陵西徼道内。"背面…内容是:"父熹字彦雍,大(太)原相弋阳大(太)守。兄思字泰冲。兄子髦字英髦。兄女芳字惠芳。兄女媛字纨素。兄子聪奇字骠卿,奉贵人祭祠。嫂翟氏。"徐传武分析道:"《墓志》中明确记载了左菜逝世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比李长之先生推测的左菜卒年晚了八年之久;左菜享年也不是'四十岁左右',而应当是四十五岁左右……另外,李先生推论左菜是接近杨后'的,因而是被与杨后有隙的贾后害死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贾后害死杨太后的292年,左菜并没有死,而是又活了八年之久,…再者,. 史书等皆记载左思这位妹子名芬,李长之论文因之,但据《墓志》,左思之妹乃作左菜'."628]

  其次是材料以古为尚。梁启超指出:"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6291如前所说,资料越原始大体上也就越可靠。顾炎武说:"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一卷也。"L630]现代学者也十分强调使用原始资料,牟润孙在回忆陈垣的教学活动时说:"先师教学生作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寻求史源,如果研究唐以前的历史,学生引了《资治通鉴》,他一定要问为什么不引正史,是否只见于《资治通鉴》而正史中没有?或者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引用《南史》《北史》而不检对八书,他一一定不通过。即使研究唐史,引《通鉴》而不检寻两《唐书》及别的书,又不说明那段材料确不见于两《唐书》《唐会要》《唐大诏令》《册府元龟》等书,也不能通过。"631]赵光贤也举例谈道:

  记得一次查一条故事,我走了"捷径",翻一下《辞源》,说见《说苑》,一查《说苑》,果有此条,即写见《说苑》某篇,自以为得计。先生看了说,不对。这条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在前,《说苑》在后,所以应写见于《吕氏春秋》某篇,不能用《说苑》。有一次,一位同学写了某条见于《辞源》,先生说不行。说自《康熙字典》以下,这类的字典辞典,只能供翻阅,不能引用。又说,古人的字典,比如《说文》,可以引用,因为许慎所见的书,大半亡佚了,我们见不到,因此《说文》对我们来说,就可看作有权威的出处。[6321陈垣的告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辞典都是根据现有材料编写成的,在编写过程中。

  难免出错,如黄云眉先生曾撰《康熙字典引书正误》刊于《金陵学报》第六卷第二期上,在前人检出所误2588条的基础上,又增检所误五六百条,而属于形音义切方面的错误尚不在内。《辞源》屡经修定,质量当然是很好的,但是也偶有错误,如1980年修订本《辞源》第二册第793页"孙奇逢"条:"孙奇逢,清直隶容城人。字启泰,号锺元。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晚年讲学于苏州的夏峰山,学者称夏峰先生。"《国朝先正事略》谈到孙氏"晚讲学苏门之夏峰,学者称夏峰先生","晚岁渡河,慕苏门百泉之胜,且为康节(宋邵雍)、鲁斋(元许衡)讲学地,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移家筑室".但编者将"苏门"改成"苏州"却出了问题。林薇分析道:"苏门百泉,系指今河南辉县西北的苏门山,百泉为苏门山麓之名胜,夏峰是苏门山诸峰之一。因为百泉注入卫水,所以又称"卫源。这是邵雍、许衡、孙奇逢的讲学之地,至今犹有百泉书院存焉。

  地点明明是在河南,与苏州'风马牛不相及也。"同一种文献,版本越早往往越接近原貌。胡适曾举-例,《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一1715) 活了76岁,但是石印本《聊斋文集》附有张元所作《柳泉蒲先生墓表》,其中记蒲松龄"卒年八十六",复查《国朝山左诗钞》所引墓表,及原刻碑文拓本均为76岁,则76岁是正确的,石印本所附墓表作86岁有误,可见文献多转手一次就多一次出错的机会。[634)为 了考证蒲松龄的生年,胡适还借阅了《聊斋全集》中的诗文,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辨伪举例一蒲 松龄的生年考》,对这个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可以参看。[33]陈 垣考证顺治皇帝剃度问题,也注意到了版本的差异,赵光贤介绍道:

  先生读书得间,心细如发,如引康熙本《茚溪语录》卷三,茚溪塔铭载其临终偈语,有句云:"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先生说:这一一个"度"字,透露了顺治剃发的消息,可谓一字千金,后刻本则改"度"为"见",原义遂被淹没。[636]

  再次是孤证不为定说。有的人学风不严谨,抓住个别例证,加以引申曲解。立论往往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殷孟伦曾批评道:"清末经今文派的学者多善附会。以《说文》中朋"凤同字而说'有朋自远方来为有风'来者,有之;以《庄子》中在宥'为"自由'一声之转者,有之。"还说现代学者"以《说文》中"禹'训为虫而考证大禹为一条虫者,有之;以墨"蛮'一-声之转,"翟"狄'音近通假而考证"墨翟'即'蛮狄"实即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者,有之。"1637]这些大胆的观点均以个别资料为依据,因此难以得出令人心服的结论。

  例如《文学遗产》1981 年第2期上发表了唐圭璋的《读词续记》,其第4条为"郁孤台在赣州西北".指出:《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海》等书,皆以为郁孤台在赣州西南,是不对的;郁孤台当在赣州西北。作者引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O八,及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卷二《疆域志》,确证郁孤台的方位在赣州西北,而清《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三一一始误作在赣州西南,《辞海》诸书并沿《嘉庆重修一统志》之误。正如傅斯年所说:"史学家应该最忌孤证,因为某个孤证若是来源有问题,岂不是全套议论都入了东洋大海呢?"[638]所以要有多种证据才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一些著名的学者在探讨问题时,总要举出大量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胡适指出:"顾亭林考证古音,他的方法极其精密,例如服'字古音不读'服'音而读'逼'音,他为了考证这一字,立这一说,举出一百六十二个证据来证实。在他的著作里,立一说,必要证据,许多字的考证都是这样。"王念孙做校勘工作,也爱用丰富的资料来说明问题。我们在中学里曾学过一篇文章,题为《触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当中有一段话:"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元吴师道说:"触善,姚(宏)云:'一。本无言字,史亦作龙。'案《说苑》(《敬慎》篇):'鲁哀公问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当从善以别之。"(《战国策校注》卷六《赵》)王念孙指出:"吴说非也,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善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接着王念孙引《汉书古今人表》、《荀子议兵》注、《太平御览人事部》《荀子臣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及《惠景间侯者表》等材料作了详细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640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也作"触龙言愿见",从而证实了王说的正确。

  我们运用归纳法,孤证确实难以成立。我们在演绎与推理的时候,孤证不立的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周勋初在谈到陈寅恪的治学方法时说:"他喜作假设,每用孤证,从--种提供可能性的例证推导出结论。"[642]但是他又指出:"陈氏当然也重归纳,注意排比材料,但时而根据个别材料进行推论,因此他的文章有的嫌根据不足,容易引起争论。"[643]总的看来,还是尽可能避免使用孤证,因为证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现代学者在科研工作中也注意广泛收集资料来进行分析论证,郁贤皓曾举一 例:

  黄锡诖《李太白年谱》据《四六法海》和《古今图书集成》附录三篇文章,起初我也以此三文不类李白文风,且文中提到人物均与李白无涉,故疑非李白之作,但苦无根据。后细读独孤及《毗陵集》,发现有此三文,再将文中提到的人物逐个考证,证实均为独孤及之重要交游。又查《文苑英华》,始大悟《四六法海》

  和《古今图书集成》乃因《文苑英华》列此三文于李白文章之后而三文题下又缺列作者之名而误以为李白之作。[6441作者通过多方考证,不仅找到了误以为李白所作的三篇文章的原作者,并且加以证实, .

  而且还找出了致误之由,这就铸成了铁案。

  此外,考证还要求不能隐慝、曲解、伪造证据。胡适说:"文字的材料是死的,故考证学只能跟着材料走,虽然不能不搜求材料,却不能捏造材料。从文字的校勘以至历史的考据,都只能尊重证据,却不能创造证据。"[645]又说:"文史科学、社会科学没有法子创造证据。我们的证据全靠前人留下来的;留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找。不能说找不到便由自己创造一一个证据出来。如果那样,就是伪证,是不合法的。"伪造证据的现象,古已有之。三国时的王肃,为了在学术上战胜郑玄学派,伪造了《孔子家语》等书作为依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三国志。魏书王肃传》称"肃好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集《圣证论》以讥短玄".[647]其 《孔子家语序》云: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 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648]对此,人们早有怀疑,《礼记》卷三八《乐记》孔颖达疏引马昭的话说:"《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649]陈振孙也称该书"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已见《左氏传》《大戴礼》诸书云".[6s0]朱彝尊引宋王柏《家语考》云:"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

  《国语》《荀》 《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6S1]《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九《孔子家语》提要云:"《家语》虽名见《汉志》,而书则久佚。今本盖即王肃所依托,以攻驳郑学。"清臧琳还指出:"尝疑《孔子家语》、孔安国《孔传》、《孔丛子》皆出于肃手,故其文往往互相祖述。盖三书皆托之孔氏,以希人之尊信,用以改郑说而伸己意,驳郑氏非而证己是者,无不于此取之,故三书即肃之罪案也……恐后人不信其说,因托之《家语》以证之。复恐后人并疑《家语》为己所私定,故又著之《孔丛子》以证之。"[652宋代也有伪造证据的现象,顾颉刚尝举一例: "《孟子疏》虽署着北宋孙的名字,但经朱熹的证明,这是一个邵武士人做了而假托于孙的,这人正和朱熹同时。他的书非常浅陋,有许多通常的典故也都未能解出,却敢把流行的传说写在里面,冒称出于《史记》。如《离娄》篇'西子蒙不洁'章,他疏道:'案《史记》云:"西施每入市,人愿见者先输金钱一文。 ""这便是《史记》。上所没有的。 这样著书,在学问上真是不值一笑。"清代著名学者也有篡改证据的毛病,牟润孙《励耘书屋问学回忆》云:"先师曾多次讲《廿二史札记》,要学生们用正史去核对,结果找出不少引书之误。先师盛赞冯桂芬的《说文段注考证》,认为冯氏能追根寻源,核对原书,找出段玉裁引书无心之误,以及段氏有意的改古书以就己说之谬,认为冯氏之作,大可为考证史源的人作示范之用。"6s4j近人也存在着这一-问题,蒋礼鸿曾举一例:

  《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所引的唐人刘商《胡笳曲序》说:"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序中的董生是谁,有人以为是唐代著名琴师董庭兰,有一-位名家则以为就是文姬归汉后所嫁的董祀,而序中"董生"前头应补。上个"嫁"字。因为他老人家认为现传的《胡笳十八拍》曲辞确是蔡文姬所撰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认为的伪作(或拟作),如若不补这个"嫁"字,那么胡笳曲的琴谱就是"董生"所作而非文姬所作,"如果胡笳声都不是蔡文姬谱出的,那么《胡笳十八拍》的辞更不是蔡文姬作的了".这就是所以要补字的原由。但是颇有疑窦。

  大凡校书补字,或者上下文有过这个缺文,或者见于别的书或类书所称引,才算有凭有据。现在补上这个字,两种根据都没有,仅因文姬曾嫁过董祀,这只能说是想当然的揣测,不能算作科学的论断。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末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者引孟柴《本事诗》,说幽州衙将妻孔氏题诗云: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冈。'(《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128页;又见于《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0- 101 页)可是复核一下孟的《本事诗》(征异第五),原诗下句作*明月照孤坟'.前面十句用'人"巾"因"人"尘"君'字押韵,可见改成松冈'二字是没有根据的。两本书注释的引文相同,恐怕是沿袭旧说而未加复核";"旧时的注家为了证明古人写诗文无- -字无来历,甚至妄改古书,捏造典故,削足就履,这种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6S6 ,还有一点就是不应曲引文献,以证成己说。金毓黻说:"近来作家往往胸中先持一成见,曲引古籍以证成其说,合则引用不惮其烦,不合则避而不谈,违史家实事求是之旨,吾所不取。窃谓陈氏治唐史最能通贯,且引证以明之,是以绩效炳然,诚近来史家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