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类专业论文研究资料的获取方法(文献+经验研究)
选题初步确定以后,我们就应当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我们可以把研究分为思辨(文献)研究和经验研究两大类;而经验研究又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
第一节 文献研究资料的获取方法
一、什么是文献研究
在绝大多数研究之中,确定了研究的选题以后,都必须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以免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因此,文献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又是研究的方法。在文献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前人已经做的研究,我们对研究对象主要是获得一个定性的判断。尽管在严格的研究方法论着中,文献研究法只能算作一种“预研究”,而不划人定性研究的范围。但是我国社会科学界传统上把文献研究看作是一种研究方法,甚至是一种 主要的研究方法。本书在此从惯例安排。
文献研究法是利用文献间接地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即调查者从文献、档案、报纸、书刊、报表以及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未公开发行的日记、书信、未刊稿等等)中采集自己研究所必需的资料。它是利用第二手资料的方法。尽管现代科学研究比较强调第一手资料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手资料就一无是处。在自然科学上,着名的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就是开普勒运用第谷积累的文献资料做出的。在社会科学上,20世纪30年代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聚集科研人员对华北33个自然村进行了科学的调查,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后来被学术界通称为“满铁资料”),但是真正利用这一批资料做出重要学术贡献的却是后来美国的黄宗智和杜赞奇等人。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确实有诸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文献研究的方法就尤其值得重视。
我们通常按照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把文献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零次文献是指交谈或会议上传达的有效信息。在后面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节来讨论零次文献的获取。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生产或调查报告为基础而原创的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和浓缩化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编写的文献,如综述报告、年鉴、百科全书等。在上述分类中,由于零次文献和原始文献是第一手资料, 信息丢失最少,因此特别值得重视。但是,正因为它没有经过加工,因此良莠并存,研究者鉴别、提炼和综合的工作就很繁重。而且,零次和一次文献数量实在太多,如果完全由自己在其中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则时间和精力常常是不允许的。所以对二、三次文献也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二次文献中,目前国内经常采用的主要有三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三次文献中的专题综述,各种刊物上经常登载,应当注意阅读和收集。高水平的专题综述,不仅应当告诉读者学术界在一定时期内就某个专题发表了那些成果,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脉络,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另外,对于自己研究的专题方向的百科全书也应当备置,以保证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二、论文文献研究的方法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通常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文献研究法来讲,对文献价值的判断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在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常常是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才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不过,我们希望下面的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思想上要树立一种观念: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文献。只要掌握代表性的、新颖的文献就可以了。
●对重要的论文进行文献回溯,一直回溯到文献的源头;对引用率较高的文献进行仔细的分析。
●知名的出版社和学术刊物对着作质量的要求通常会更严一些,虽然并不总是如此,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译文等。在学术刊物中,学科一级刊物应该受到我们特别的重视。
●对每一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你认为重要的文献进行摘要和批判,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所谓眼到,就是要经常阅读;所谓手到,就是要动笔多写,所谓心到,就是不要不动脑子地把人家讲的东西背下来就行了,要思考、分析、批判。我们在这里主要讲一下手到的问题。
现在技术条件比较好,很多人对手到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把文献下载或者复印下来,放到自己的文件夹里就行了,殊不知文献放在文件夹里,实际上那个文件还是别人的,并没有.转化成你自己的。要把这些文献转化成自己的,非要自己动手做一点工作不可。我们日常用的方法是做卡片或记笔记。
卡片法是将一些适用的文献资料摘录在卡片上,以便分类利用。采用卡片法摘录文献资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应当给卡片加上题目以便分类,必要的时候可以写一个简单的摘要;二是尽量选录最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不要随意摘录;三是文献的相关信息要详尽,如作者、文献类别、出版社、版次、年份、页码等,以便使用。若稍微缺了一项,一旦你要使用这则资料,那会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最后,卡片收集到-定的时候要分类整理。四川省社科院已故的着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一生做学术卡片无数,仅被严格分类的就有三万多张。他去世后,他的家人把这些资料捐献给了该院图书馆。这些卡片成为国内神话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库。
另外一个办法是记笔记,就是把相关的资料集中记在一个或几个笔记本上。这种方法比较集中,不易遗失,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办法。据说钱锺书做研究就从不记卡片,而是把各种资料密密麻麻地记在一个笔记本上。但是我们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一个笔记本上可能什么东西都有,要用资料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因此必须进行分类整理。笔者采用的办法是每记完一个笔记本就对自己比较关心的专题再进行一个索引,然后把这个索引粘贴在笔记本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
记笔记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记录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一些一闪而过的想法。这些想法是特别宝贵的。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种倾向是把记笔记变成了抄书,自己完全不动脑筋,看到一点资料就誊写上去,把自己变成一台复印机。另一种倾向是不懂得科研是一个沙里淘金、逐步选择的过程,以为- -旦动手写就应当写出像模像样的大文章,不屑于写零星的随笔。须知在零星感悟、小论文和大文章之间没有什么鸿沟,成功的文章和失败的想法之间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假如不动手,纵然读书破万卷,恐怕也难以下笔如有神。卡片法和笔记本法是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你可以把你记的卡片分类粘贴在笔记本有相关内容的地方,这样也可以提高笔记本的利用效率。
文献法的最大缺点是文献记载的总是已经过去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同现实的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最新的资料和问题更难以从文献之中去发现。因此文献研究常常是在别人已经耕耘过的土地上又去播种,要想获得新的成果,非有较强的理论思考能力不可。即使你自信有超乎常人的理论思考能力,我们也建议,在政法类专业论文写作时,尽可能使用比较新的文献资料。过于陈旧的文献资料,除非是进行思想史或学术史的回顾,在使用的时候应当非常谨慎,并尽可能使用第一手经验材料加以校正。
最后讲一下文献综述的写作问题。在选题阶段的文献综述和研究阶段的文献综述是不一样的。选题阶段的文献综述是一种论证,是要证明这个选题的价值;而作为研究结果的文献综述,是为了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清理,以期找到新的知识生长点。关于文献阅读和综述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原因就是没有区分选题阶段的文献回顾和研究阶段的文献研究。在开始的时候,文献阅读宜粗不宜细,以免影响建构理论的思路和信心;越是到后来,阅读文献就应当越是细致,以确定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能够成立。
许多初学者认为,文献研究是很容易的,甚至不屑为之,以为文献反正在那儿,只要读一下、讲讲有哪些文献就可以了。事实上,文献综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广阔的阅读范围,对文献价值有敏锐的鉴别能力,而且能够指出现存文献的优缺点,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仅此数点,已可说明文献综述之困难。事实上,一篇高水平的文献综述,本身就是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是可以发表到重要学术期刊上去的。
初学者写文献综述最常见的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把文献综述搞成了低水平的资料集,只要是能收集到的,不分良莠,统统把它堆砌到文献综述中去。这样的文献综述,完全丧失了文献鉴别和遴选的功能,对科学研究帮助很小(如果不是完全没用的话)。第二,完全不思考文献综述和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结果文献综述与课题分析各说各的话,全无关系,文献综述变成了一个满足论文格式或者炫耀作者书袋的东西。
写作学术论文必须抓住精品文献,抛弃垃圾文献。精品文献的特征是什么?不外乎是问题新、观点新、分析思路新、材料新。那么你怎么知道一篇文章有这四个新文章或其中之一二呢?很简单,你对不新的东西一定了如指掌一也就是说,能准确鉴定精品文献的前提是你读了大量的垃圾文献。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完全无遗漏地阅读所有的相关文献,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般来说,只要阅读一下近期发表的精品文献,大致上是可以把握目前的学术研究前沿的。
第二节 定性研究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首先从这个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开始,也就是说,首先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根据认识的这个规律,我们首先讨论文定性研究的方法。
一、体验和观察一个案研究的方法
我们通过初步的文献阅读,间接地认识了研究对象,实际上也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假说。为了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理论假说,我们需要实际地去接触研究对象,这就是体验与观察的方法。
观察可以分为生活观察与科学观察。生活观察与科学观察是有区别的。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观察应当具备如下的特征:第一,科学观察是受到一定研究课题与假说制约的,不允许随便转变观察的对象和信息。第二,科学研究的观察者的观察范围是受限的。如果观察者的观察范围随意变动,就不能专注于研究对象的观察,换言之,凡是事先规定不予观察的东西,应当假定它不存在。第三,科学观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第四,科学研究的观察要求使用特定的手段来记录观察的所得。笔记当然是最原始和最常用的手段。通常人们使用事先编制好的观察表。第五,观察的记录必须高度客观,必要的时候通过反复观察和与其他资料相参照来确定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法的类型和特点。第一,非参与观察。它指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而仅仅从外部去观察他们的活动。这种观察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但是缺点是难以深入。对于一些内在的心理、感情等则全凭猜测,很容易发生以自己的看法代替被观察者的看法这样的错误。第二,参与观察。参与式观察通常用于研究-些封闭的团体的活动。其优缺点则恰恰与非参与式观察相反。因此,在参与式观察中,观察者最好是作为团体的一个普通成员而存在,对集体发生的事情尽量保持中立,不要表现出过大的兴趣,也不要表露自己的观点。多听,多看,少发表意见。梁启超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说:“吾二十年前所着《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记戊戌事者,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者?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启超可以说是对百日维新作了“参与式”观察,但是他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实在太重要了,以至于他根本不可能客观地观察戊戌政变。他虽然在主观上力图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但是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可见研究方法之重要。梁所讲的是史料的鉴别方法,但是也未尝不是史料的记录方法。
参与观察还可以根据参与程度分为完全参与式观察与半参与式观察。在完全参与式的观察中,观察者的身份是完全隐蔽的,他的伙伴并不知道他的观察者身份。在半参与式的观察中,观察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前面一种观察方法往往面临着研究伦理的质疑,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后面一种观察方法可能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但是如果能够与被观察者建立足够的互信,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此除了非常特殊的研究课题,我们一般都是采用半参与式的观察。
观察法的缺点。第一,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来获得资料。比如某些秘.密的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是不能直接采用观察的方法获得结果的。观察到的都是零碎而间接的东西。第二,观察者要保持完全的客观并不容易。事实上,观察一记录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观察者的解释过程。第三,观察方法本身的问题也可能造成观察的偏差,比如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不对。如果-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习俗的人在春节的时候去观察农民的生活,则对于农村生活水平的评价显然会大大高于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观察设计和观察训练。观察的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的课题和对象,提出观察的任务; (2)选择观察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工作程序; (3)为进入观察现场,进行对外联系工作; (4)制定或准备各种观察工具,如制作观察卡片、制定工作细则等。进入观察现场,通过具体观察收集资料。
我们主要讨论一下观察提纲的制定。观察提纲主要确定被研究的团体或者个人,以及需.要观察的事实,并对观察条件加以评估,对可能得到的信息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制定观察提纲时,首先要确定观察项目,并把这些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归入一定的系统,以便观察者在进行具体的观察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需要观察的事实和现象上,精力不至于分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把观察具体化,了解各个观察对象之间的具体联系,建立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以便根据观察得来的资料,探索变量或者现象之间的理论联系。
在实地观察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无结构观察和半结构式观察。在研究的开始阶段,一般是采用无结构式观察,这种观察是一种初步的、整体的和感性的观察。以使观察者对于观察对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半结构式的观察实际上相当于一份访谈提纲。半结构式观察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是允许观察者对于对象进行自由的描述。例如:
课题:观察一下村主任竞选者的竞选演讲活动
1.演讲者的演讲水平如何?
2.村民的反应如何?
在结构式的观察之中,要设计标准化的观察表或者卡片,首先要选择观察项目和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设定反映观察对象具体特征的指标。例如,运用结构式的观察表来观察村主任竞选者的竞选演讲活动。我们希望研究演讲者使用正式政治语汇和他的当选概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人总是以为观察不就是现场去看一看么,非常简单,实际上观察是一项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因此必须进行事前的培训。一个合格的观察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注意力,忍耐力、记录能力,而且要仔细认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尽最大可能使自己的观察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观察方法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在某种意义上,观察法要比访谈法获得的资料有更大的客观性。就如马林诺斯基所说的那样,社会人类学者不应该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行为。在政法类专业的研究中,由于研究通常关系到人们的重大利益安排和道德评价,因此即使在匿名的状态下,言论和书面记录也存在着巨大的造假风险,因此应当特别重视这个规则。比如对于“先富能人治村”现象的研究,在访谈中获得的资料是其无-例外地宣称自己自愿、无偿为村民服务,这显然是不能完全接受的。但是,观察方法受观察者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比较大,而且,被观察者也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上述的实地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能收集到第- - 手的资料。信息在转述的过程中总会发生有意无意的失真。转述的次数越多,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虽然不一定有第一流的成果,但是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要想做出第--流的成果是很困难的。第二,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真实地。对人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特殊性,就是研究者的介人可能会使被研究者按照某种预期来“表演”,从而使得研究失去意义。第三,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研究特别有用。一切思想只要它采用某种语言.来表达,实际上都已经经过了表述者的某种程度的加工。而且语言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词不达意的情况所在多有。第四,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考察,从而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些细节很容易被特定的研究者所忽略,而另外一个研究者可能会认为这些细节具有重大的意义。亲自到实地去观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细节丢失的现象。
在一般的认识中,个案研究往往被看作是探索性的,实际上个案研究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也可以用于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研究。但是就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来看,一般来说个案研究的定量水平是不高的,因此我们把它归人到定性研究的范畴中来。与一般研究方法类似,个案研究也需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理论假设、分析单位、资料的分析和假说的证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及选择的标准”。绝对没有理论假说的纯粹体验式的个案研究,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而只是对问题的感受过程。
学术界对个案研究最早给出的定义是“个案是-一个有界限的系统”。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案是有界限的,这构成了个案与其他个案以及环境之间的区别;第二,个案内部各要素之间是联系的。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把个案研究分成三种类型:内在的个案研究、工具性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在第一种类型中,研究者之所以研究某-一个个案 ,并不是因为个案的代表性或特殊性,而是因为他对于这个个案的兴趣;他并不试图从这个个案之中抽出任何-般性的结论。比如,他研究拿破仑的死因,仅仅是因为他对拿破仑感兴趣。他不关心别人是否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死亡。在第二种个案研究中,个案被当作了提取某个一般性结论的工具;在第三种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发现多个个案之间的总体情况,对于特定个案的性质没有兴趣。这种个案研究实际上处于个案研究和总体研究之间了。今天我们所讲的个案研究,多数情况下相当于“工具性个案研究”,毛泽东称之为“ 解剖麻雀”。
涂尔干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确认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之中必然包含了某种普遍的法则,借助对个案的研究是可以揭示这种普遍法则的。但是这样一种信念显然是未经证实的。因此,有价值的个案研究始终面临着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怎样从非常有限的个案之中可靠地抽取一般性的结论,而不是仅仅在讲一些特殊的故事?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第一,采用类型学的解决方法,建立一些“理想类型”;这实际上是把总体进行第一次划分,然后再去确定个案的代表性,降低从个案推论总体的风险。第二种解决方法是人类学的,即“在个案之中进行概括”。这种方法只是表明“存在着一种包含了本个案的类型”,但是并不打算把个案推广得更为广泛。其他的个案是否适合这个类型,是另外一个研究课题了。
有学者提出,个案研究获得拓展的关键不是走定量研究“统计概括”的路子,而是进行“分析性概括”,即从先前的理论为模板,用来作为与个案进行比较的工具,同时也构成发展新理论的前提。
有学者提出,“概括”一词并不适用于个案研究,“外推”才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个案研究的特征,因为个案研究强调个案与其他事件的相关性,而非总体代表性。“这无疑是--个非常有见地的看法!
二、案例研究方法
在政治与法学的研究之中(尤其是法学研究),案例研究是-种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讲,案例研究就是一种个案研究方法。但是这些个案具有特别典型和突出的意义。一个事件能够成为案例,乃是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目前在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事件反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以至于必须解决其中包含的理论难题。违反这两个原则,是不能成其为案例的。当然,典型性与可反复性都有一个标准的问题。在不同的标准下,案例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大量的事件实际上是不可重复的;或者虽然它们大体上可以重复,但是事实上我们却无法再现;或者我们无法取得大量案例的资料。所有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都使得我们在社会科学中不得不借重案例研究的方法。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尽量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第二,在解读案例的时候应当遵循相对客观统一的方法,排除感情的过多干扰。另外应当注意,案例分析的方法不但在政治与法律学科的应用中存在着差异,即使在法学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这里我们是以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作为基础来进行论述的。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民法号称“万法之母”,在方法论上最为成熟。
另外应当注意,案例分析的方法不但在政治与法律学科的应用中存在着差异,即使在法学各个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这里我们是以民法的案例分析方法作为基础来进行论述的。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民法号称“万法之母”,在方法论上最为成熟。
1.法律关系分析法
这种方法要求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的情况,从而全面把握案件的性质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三段论的应用准确地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的判决。
法律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法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对案例的分析,也适用于对法律体系的建构。确定是否存在法律关系,存在什么样的法律关系,确定法律关
系的各个要素是什么,是每一个法律学习者都应当熟悉的基本方法。
在案例分析中有效地运用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 (1 )在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时,能够条分缕析地分析出各种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对法律关系的分析和把握,把各种法律关系划分开来,以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2)排除非法律关系的因素,即在区别法律关系与非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将考虑对象聚焦于法律关系。社会规范系统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很多生活关系由道德、宗教等加以调节,法律并不介人。误把非法律关系当作法律关系,第一步就走错了,后面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济于事。(3)把握法律关系的要素。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若干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发生变动,整个法律关系相应地就发生变化了。依通说,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4)把握法律关系的变动,即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考察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考察变动的原因和效果,这就意味着要找到一定的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外在于法律关系的。要确定法律关系,就必须确定法律事实;而法律关系一旦明确,就没有必要再去考察法律事实了。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特点是: ( 1)法律关系分析法首先着眼于法律事实的考察,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把认定事实与法律适用作为两个步骤。(2)它是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全面考察,而不仅仅是对法律关系某一个特定方面的考察。一种法律关系之中,可能包含了多种权利,而不仅仅是请求权(请求权在争议阶段上特别突出)。
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 1 )明确争议点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此即明确争议的核心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哪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例如,争议的焦点(核心关系)是无权代理行为是否有效,围绕该争议点可能涉及授权关系是否存在、相对人是否存在表见代理关系等.“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然后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授权关系的有因还是无因等。
(2 )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如好意施惠关系,由于当事人的私人友谊调整,不构成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应当排除在法律关系的考察之外。如果根本就没有产生法律关系,则剩余的问题自然无从谈起。
(3 )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分析其究竟是合同关系、债权关系、无因管理关系还是不当得利关系、确定不同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影响极大。
(4 )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此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首先,确定法律关系的主体,首先就要解决法律关系涉及人的范围,即法律关系究竞在哪些人之间发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之中,一般都有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的参加。如需要确定谁向谁主张权利;是否与法律关系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是否具有适格的诉讼主体资格,等等。尤其需要确定.具体的主体究竟是谁。其次,确定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中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体现。权利义务关系决定着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类型,明确权利义务的性质、效力、行使对于分析案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明确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法律关系的标的,是法律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如果没有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就无从确定,更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权利义务关系。
(5 )确定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以及变更消灭的原因何在。法律关系的变动包括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关系不是- - 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事件以及当事人的意志和行为发生法定的或意定的相应变动,如权利的取得、丧失,权利内容或者效力的变更等。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的变动必有其原因,法律关系之所以发生变动,其原因在于特定事实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实,并非都与法律有关,并非都能产生--定的法律后果,法律事实不但能引起当事人预期的特定的法律效果,也能起当事人预期之外的法律后果。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后果也是案例分析的另一重要方法一历史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这几个方面之中,考察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分析案例的历史方法就是按照时间次序考察法律事实的变动,从而确定法律关系的变动,最终推导出相应的法律效果,从而得出判决或者结论。
(6)考察法律适用。此即要在第一步确定案件事实(小前提)的基础上,查找适用与核心关系以及关联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一过程就是逻辑三段论的使用。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不是首先确定大前提(适用的法律关系),而是首先确定小前提( 案件事实)。法律关系分析方法需要运用逻辑三段论,但是绝非如法律适用的机械论者所想象的完全是三段论的逻辑演绎的过程,它还涉及大前提和小前提的连接的问题,而连接点的确定必须有赖于法律解释。因为法律规范的内涵并非一目了然,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定的模糊性,法律规范必须经过解释才能适用。而且,法律规范所指称的对象也是不确定的,法律概念的所指和立法的本意之间可能会因为社会变迁而变得不一致。此外,法律认.定的事实也只能是相对的真实,而非绝对的真实。这一切都决定了法律分析并不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规范。
在这个过程之中,必须保证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说二者都正确了,结论就必然正确了。还必领根据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判断和搜寻法律规范。而且,必须解释法律,以确定该项法律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适用。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则其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2.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又称为归人法或者涵摄法,是指通过寻求请求权的基础,将小前提归人大前提,从而确定请求权是否能够得到支持的- -种案例分析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其基本的构造是“谁得向谁,依据何种法律规范,主张何种权利”。依此,解题的主要工作在于寻求一方当事人向他方当事人有所主张的法律规范和依据。有学者将请求权基础的运用称为找法,即寻求该请求权的实体法依据,尤其是现行法律依据。
请求权基础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 1 )首先要判断诉的性质,究竟是确认之诉、形成之诉还是给付之诉。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给付之诉,如是其他种类的诉则应当应用前面讲的法律关系分析方法。在确定了可以使用该方法之后,则应当判断请求关系的主体和内容,即谁基于何种理由向谁提出了何种请求。因为这是案例分析的前提。
(2)请求权检索:第一,列举原告的请求可能涉及的请求权。例如在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场合可能涉及的合同请求权、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等。第二,确定各种请求权的类型。包括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人格权和身份权上的请求权、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第三,请求权分析的逻辑顺序。应当首先考虑合同请求权,然后考虑缔约过失请求权;再次是无因管理请求权;再次是物权请求权;最后是不当得利和侵权的请求权。
(3)请求权的初步锁定。通过对请求权的逻辑顺序的考察,可以逐渐排除一些与案件事实不相符的请求权,或对原告不利的请求权,在排除了一定的请求权以后,可以初步确定一些对原告有利的请求权。
(4)请求权基础的分析。首先,找出有关该请求权的具体法律规定。其次,对所找到的法律规范进行分类和定性。其中有些法律规范不能单独作为请求权的基础,包括已经由当事人加以排除的任意性规范;不完全法条,包括说明性法条、限制性法条等。程序性规范和某些裁判性的规范也不能作为请求权的基础。再次,要将该规范的构成要件进行分解,例如侵权责任的要件可以分解为过错、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对法律规范进行准确的解释。归人(或称涵摄)。 即把已经分解的事实归人到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之中去,具体来说,要经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分解、按照规范要件提取法律上的事实、将事实归人法律规范规定的要件四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如果上述的一对应可以成立,则请求权可以满足。
(6)消极规范构成要件的检索。所谓消极规范构成要件,是指虽然其他积极条件均已得到满足,但是一旦这些消极要件同时被满足,则请求权仍然不能成立。事实上,这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察请求权的成立。
三、非结构化访谈
在有的方法论着作中,把访谈作为--个整体放在--处进行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集中,有利于读者对于访谈方法进行把握。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严格来说是分属于两类研究方法,是根本不相同的,所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构式访谈有着严格的理论预设,对问题和答案的选择都有着确定的设计,受访者只能在问卷设定的范围内谈自己的观点,因此本质上是-种定量的研究方法;而非结构式的访谈,则不存在清楚的和严格的理论预设,一般也不涉及确定的问题和答案,它本质上是-种定性研究的方法。鉴于此,本书把非结构化访谈作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而把结构化的访谈作为-种定量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基本原则: (1)周密准备的原则。(2)尊重访谈对象的原则。在访谈过程中,访问员原则上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除非是为了引导受访者),更不允许同受访者进行辩论。( 3)严格保密的原则。做好的记录应当交给受访者审读,如受访者表示其中某些内容不宜公开,应当予以尊重。(4)如实记录的原则。访问员绝不能把自己的意见掺杂到记录中去。非结构化访谈对访谈者的技巧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把访谈的技巧和程序安排在这里论.述。结构化访谈同样需要这些技巧。
1.访前准备
一项访谈在开始之前有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个方面是项目主持人的准备工作,比如准备访谈表或者提纲;另一个方面是访谈员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积累背景知识,通过间接的方法了解访谈对象,以便做到访谈工作有的放矢。概括起来说,这种准备工作就是“三点一线”,即把调查研究所需资料的特点、被访问者自身的特点、访问者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一个访谈的细则或者要点。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2.预备性谈话
由熟悉被访者的人引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接纳。引见者最好具备一定的身份、地位、社会声誉良好、与被访者关系适当。引见完成之后,引见者应当离开,以免干扰访谈。没有人引见的访谈是比较困难的。经验表明,在无人引见的情况下,两人访谈比一人访谈效果好;女性访谈比男性访谈效果要好。预备性谈话通俗地说就是见面之后的搭讪和寒喧,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最常见的是:主动说一些活跃气氛的话;寻求共同点;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引起被访谈者对问题的重视。预备性谈话时间不宜过长,且宜浅不宜深,宜活泼不宜严肃。
3.正式提问
正式提问的时候注意提问应当清楚、委婉、从容,切忌审问式的提问( 这种错误又是最容易犯的)!听的时候要耐心、礼貌,不要做其他的事情,也不要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要注意给予肯定的回应,淡化、麻痹敏感的和威胁性的问题。
4.追问
当遇到有信息含量的问题的时候,应当学会追问,使访谈的内容得到深化。追问的方法包括:直接追问、迂回追问、反感追问。反感追问指在不失去对方合作的前提下,通过故意引起被访问者的反感来获得更为深人的信息。
四、调查会
调查会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访谈法。但是一方面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提倡和实践,这种访谈方法在我国社会科学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另一方面,把一群人集中起来进行访谈,在方法上就不能不具有-些特殊性。故本书仍然把调查会的访谈方式进行单列。
我们先来看看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会方法的论述:
毛泽东主张调查会应当开成各方面的讨论会,不要变成个人讲个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那种不开调查会,不做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
参加调查会的人员应当根据调查会的目的进行选择。“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状况的人。以年龄来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来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无关的人不必在座。”
开调查会的人数是不一定的,如果主持者的指挥协调能力强一些,人数可以多一些;反之人数应当少一些。毛泽东的看法是至少应当有三个人,“不然会固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在调查之前应当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要准备一个调查提纲。毛泽东说:“纲目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照纲目发问,惠中口说。不明了的,有疑义的,提起辩论。所谓‘ 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毛泽东的方法是近似于半结构化访谈的。
毛泽东同志主张领导干部要亲自出马做调查研究的工作。“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要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是不能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要能够深人实际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恐怕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自己要亲自去做,不要过分依赖文秘人员。
调查工作不但要做,而且要深人地做。“初次从事社会工作的人,要做一两回深人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个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了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之后,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道了。”调查者应当自己亲自做记录。这同我们前面讲到的阅读文献时的“手到"是一致的。
开调查会的关键,是要让被调查者讲真话。毛泽东同志主张应当和被调查者做朋友,不要作侦探,不要让群众讨厌自己。对于被调查者的不理解、不接纳,要有-定的时间去调整、等待。他甚至说:“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这样的看法,是抓住了调查研究的核心的。
对于实地调查研究的强调和方法的探索,是毛泽东同志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具有永恒的方法论价值,是值得我们认真地继承和发扬的。
国外对于会议调查法也有较多的研究。比较着名的是“头脑风暴法”,其要点是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反驳别人的意见,只能在吸纳别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另外一种方法叫作“反向头脑风暴法”,就是每一个人专门去批评别人的意见,并给出充分的理由,以便于思想的深化。从本质上讲,不论是头脑风暴法还是反向头脑风暴法,都是对于会议调查法中的讨论方法的改进,在此就不再详述了。
第三节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用确定的数量来描述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甚至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时候,才可以认为它已经成熟了。由于政治法律现象的特殊性,目前定量研究的水平并不高。但是,定量研究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定量研究的方法论常识
定量研究作为定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一个新的阶段。在定量研究上可以区分两个层次,一是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二是定量研究的技术性方法。技术性方法是建立在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如果缺乏对于方法论的深人研究,很容易使技术性知识变成一种盲目的操作建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旦遇到新的情况需要对技术性方法略做调整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适当地了解--些方法论知识是必要的。
1.要具备历史的观点
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特定的社会事实的时候,从该时代人们活动的现实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个别人的意志或感情出发。也就是说,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道理很简单,如果社会事实不是客观的而是由人们的感情来决定的话,一切客观的研究方法都是不可想象的。一切定量研究,都是在- -定程度上承认社会事实相对于研究者的客观性。不过,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不要空谈所谓的“一般社会”,而是反映现实中的具体的社会。反对不顾现实的条件盲目的生搬硬套已有的现成的结论。马克思晚年对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感到十分厌恶,他说:有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历史的观点,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应该说,这也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2.要具备社会的观点
社会的观点认为,个人都在一定的群体与社会之中生活,个人的行为是受一定的群体与社会决定的。西方学者把这种观点称作“ 方法论集体主义”,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属于这种“方法论集体主义”。而他们中的一些人自称为“ 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实质是还.原论,即把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的因素。社会的观点则认为,一种社会事实必须用另外一.种社会事实来说明。这实际上就为确定的因果关系的假设提供了基础。
3.要具备概率的观点
概率的观点主张用社会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社会事实的复杂性。这是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的解释方法,其实质在于分析社会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确实是一种因果关系理论,但并不是简单的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理论(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多见的),而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统计规律。简单地运用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来研究社会事实,经验证明是不成功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因素在发生作用,而是成千上万的因素在共同作用,其中必然存在- -定的“可能性空间”,社会规律只能表现为平均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至于个别情况则会相互抵消。另外,社会规律也不一定是简单线性的。
4.要具备整体的观点
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严格地说,一个系统一般不是 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种规定,是对社会现象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一种科学抽象。通过对一个系统的规定,把一些无限现象与问题转变成有限的现象与问题来进行研究。整体方法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整体,它就不可能被科学地解释。整体方法要求考察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组成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整体效应;整体方法关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不是仅仅关注每一个个别的实体。整体方法的目标,是寻求系统总体的最佳效果以及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的途径。同时,系统是一个相对的规定,因此不能.封闭地看待系统,要看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系统论为整体方法提供了现代科学的理论支持。
5.要具备透视的观点
透视的观点,主张通过肯定性的命题来研究某些揭露性的主题。在现代的社会学之中,.研究揭露性的主体曾经被称为社会学的特有的视角;至于政治和法律,由于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因此在处理揭露性主题的时候是比较谨慎的。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关于揭露性主题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与通常的观点相反,伯克认为揭露性主题对革命的理论不利,因为揭露性理论暴露了事物发展的固有属性,它表明通过某种革命的手段来完成对社会的“不体面性”的清除是徒劳无功的”。这固然反映了伯克在世界观上的保守性,但是也相当深刻地表明了问题的实质。透视的观点,要求透过现象尤其是假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大量地占有经验材料是进行精确透视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注意:不是充要条件)。在占有材料严重不足的时候,冒失地进行概括推论,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上述几个方法论原则,处处渗透于本章的方法与技术之中,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撰写论文的步骤
(一)定量研究的第一一步:抽样
定量研究是一项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要求-定的预备知识。下面我们介绍定量研究的抽样方法。
对事物进行定量研究,就对象来讲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普查,一类是抽样调查。由于社会研究的对象通常是非常庞大乃至于无穷的,因此要进行普查常常是不可能的,或者是非常困难,或者是不必要的。我们最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来进行研究,并进而推断总体的性质。在这个研究过程之中,抽样正确与否常常就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因此,进行定量研究,首先必须研究抽样的方法。在社会科学历史上,最为着名的抽样失败的例子是1928年美国《文学文摘》对当年美国总统大选预测失败的例子。抽样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大数法则”,即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中,往往呈现出几乎必然的规律。
1.png
1.抽样步骤:
(1 )界定总体。在界定样本总体的时候,必须对总体的时间、地点、对象有一个清晰严格的规定,比如规定总体为: 2008年9月乐山师范学院全体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对于样本总体的详细规定可以保证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确保构成总体的单位或者元素不被遗漏。因为总体单位或者元素的遗漏都有可能会破坏等概率抽样原则,使抽样产生偏差。
(2 )编制抽样框。在对总体进行了清楚严格的界定之后,就要编制抽样框。所谓编制抽样框,就是在明确规定的总体内,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称,并按序编号,为实施抽样做好准备。例如,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抽样研究,总体是一所有2万名大学生的大学,抽样框就是2万名大学生的姓名等基本资料(根据研究选题决定)。如果样本总体特别大,就必须采用多段抽样法,建立多级抽样框。
(3 )选择抽样方法。概率抽样的基本方法有五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方法、整群抽样方法、多段抽样方法,目前政法类学术研究上最常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
(4 )实施抽样。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就进人实际的抽样,所谓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从总体(样本框)中选取调查样本的过程。一般来说,抽样最好由研究者亲自实施或者亲自指导实施,因为抽样实施直接影响着样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抽样偏差的大小。
(5)样本评估。虽然从理论上讲,概率抽样可以获得一个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但是在一次抽样中,有时并不能够获得- -个代表性比较高的样本。如果贸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由于抽样调查的成本通常是很高的,因此有必要依据经验对样本的代表性进行评估,以免犯低级错误。
2.抽样的基本方法
一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切随机抽样方法的基础,也称为纯随机抽样方法。它是直接从总体中完全随机地抽取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并不要求对总体的单位或者元素进行排队或者分组,可以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从理论上说,由于这种方法最能确保每一个元素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人调查样本之中,因此是最符合概率抽样原则的。
二是抽签法。事先把总体中每个单位或者元素编号,然后把号码放人密闭的容器之中,摇匀后随机抽取,直到取满研究需要的样本数量为止。这种方法仅仅适合于总体比较小的情况。在总体比较大的情况下,则采用查对随机数表的方法。
三是分层抽样。又称为类型抽样,是研究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抽样方法。其办法是:先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样本总体划分成若干的层(类型),然后按照各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选取的样本数量,最后按纯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由于样本经过分组以后,同类型组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比较小,这样抽取出来的样本对样本总体的代表性就比较强。可见,使用本方法关键是分组的依据要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分组的标准,而不要随意使用不相关的指标,尤其不要随便套用他人在其他研究中使用过的指标。要做到这一点,事先对研究对象要有相当深人的了解,这也导致分层抽样方法在应用上的局限性。本方法最适合于研究对象总体单位数较多、样本之间差异较大的研究课题。
四是等距抽样。也称为系统抽样或者机械抽样,它将总体各个单位编上号码以后,计算抽样间距,然后从间距以内的任意- .个数字开始,按这个间距抽取样本,直到抽满规定的样本数为止。其过程如下:
五是整群抽样。它是把总体的若干单位或者元素集合在一起作为抽样单位,并在总体中按照随机方法抽取若干群体,凡是抽取到的群体,其中的任何元素都应当进行调查。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整群抽样的最大特点是抽样单位是一个群体。需要注意的是,在整群抽样中,被抽样的群体不是随便组合形成的,而是一些有意义的小群体,比如班级、车间、班组等。不过如果样本规模不大而群体规模太大,就有可能失去随机抽样的意义。整群抽样可以采取前面介绍的任何-种方法,不过以分层抽样方法为最好。
六是分段抽样。在总体特别大、以个人为抽样单位编制抽样框的研究中,我们通常采用分段抽样的方法,即以整群抽样方法为基础的多级整群抽样,它的抽样逻辑是:大群体一小群体一个人。 在现阶段的实际研究中,我们通常是以行政单位为层次进行抽样的。由于多段抽样是把抽样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可能产生抽样误差,这些抽样误差将会被逐层放大,因此分段抽样产生的抽样误差比其他任何一种方法产生的抽样误差都要大。
七是PPS抽样。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是多段抽样方法的一种特定形式。例如,当我们对一个地区的企业进行研究的时候,有的企业可能规模小,盈利能力低下,有的可能规模很大,盈利能力很强,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单纯的概率抽样的话,后者一旦没有选人,则对于样本的代表性影响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PPS 抽样是一种不等概率的抽样。其基本步骤如下:
●在确定的总体内,编制单位的抽样框,给每个单位按序编号,并且统计好每个单位内含的元素数量(比如人数);
●把每个单位的累积人数相加,根据累积确定每个单位的号码范围;根据规定的抽样元素数量,按照选择的号码范围,查对随机数表确定抽取的单位。
八是人户抽样。即进人家庭以后,在确定调查对象范围的基础上,随机确定一个调查对象。如果事先能够获得有关家庭的资料,如户籍资料,也可以事先确定。人户抽样有Kish方法和生日法。前者比较复杂,在一般的研究中应用不多,我们在这里介绍比较易于操作的生日法。它是根据调查实施的具体时间和家庭成员出生时间的匹配程度选择被调查的对象,家庭成员中谁的出生时间( 指月和日)为接近调查时间,这个人就是调查的对象。如果家庭中有数人出生的时间是完全相同的,或者数人出生的时间与调查时间的差距是一样的,则通过抽签的方法随机决定。一般来说,每个人出生的时间是随机的,因此采用这个方法完全可以保证抽样的随机性。
(二)测量和量表
1.测量
简单地说,测量就是采用预先设计好的一把“尺子”去衡量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就是--个社会测量的过程。
测量包括了三个要素:
第一,测量的对象。你打算测量什么东西?测量对象的确定与研究内容和分析概念的确定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测量子女对父母的服从程度,也可以测量子女对父母的叛逆程度。
第二,测量法则。即测量的规则、标准或者怎样测量。测量法则实际上是建立在概念化和操作化基础上的一.套对对象进行测量的规则。比如我们要测量班级内小团体的活动,就需要确定对于小团体的测量法则。如果我们把小团体定义为“ 除了正式的活动,每天至少聚在一起不少于30分钟的人群”,那么就可以通过对聚会时间的测量来评估小团体的活动。
第三,测量尺度。即在测量过程中采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测量对象的性质、数量和类属及其在等级和性质上的差别。测量所使用的数字或者符号具有数学意义,因而可以进行数学运算。即使不能进行数学运算,也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或者至少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类。众所周知,归类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如前面所讲的小团体测量的例子,我们就是以“分钟”作为时间测量尺度的。
2.概念、变量和指标
概念及其属性在量上或者质上会有所变化,这种会发生变化的概念及其属性在统计上叫作变量,即一个概念若包含两个以上的取值时就是变量。而那种仅有单- -取值的概念就称为常量。变量与常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 -定的时空条件的。比如,对于女子学校而言,性别是常量,但是对于普通学校而言,性别则是变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常量就是不重要的。某些常量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次反复的调查,研究者会发现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某种现象呈现出一个不变的值,这种值对于构建数学模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数学方程,明确一个常数值通常意味着其图形得到了确定。
3.信度和效度
所谓信度,就是测量的一致性或者可信性。假如一.套量表对同一个测量对象进行反复测量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那么其信度就比较高。用一把尺子去测量-张桌子的高度,获得的结果是不变的,即其信度比较高。信度的高低常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信度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所谓再测信度,就是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在自然科学上要求研究的结果具有严格的可再现性。在社会科学上,由于某些因素不能完全排除,所以对再测信度可以给出一个允许的范围。而复本信度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准备两套大致相同的测量工具,在同一时间里对同一对象进行两次测量,根据其结果来计算测量的信度。显然,再测信度与复本信度最大的不同在于测量的时间;前者是在不同时间里的测量,后者是在相同时间里的测量。考虑到由于时间变化,研究对象可能发生不可控制的变化,因此复本信度较为可靠一些。但是,要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设计两套形式上不同而本质上相近的测量工具,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在实践上,再测信度仍然被广泛采用。折半信度是指把-个问卷随机地拆分为两套问卷,然后根据两个部分测量的结果来测算测量的信度。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可行,费用也比较低,在实践上采用得也比较多。
4.测量层次
按照测量的量化程度,可以把测量划分为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测量四个测量层次。
一是定类测量。也称为类别测量或者定名测量,它是按照变量范畴或者变量取值的类型测量变量的特征。定类测量是一种最基本的测量,是其他一切测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任何测量层次都具有定类测量的特征,本质上都是一种分类。分类是任何一门科学最基本的与最简单的操作。定类测量就是用名称来表示类别。定类测量具有尽含与互斥的特征,即任何一个测量对象都必定在某个分类之中,也只能在一个分类之中。
二是定序测量。定序测量是使用定量尺度的第一个测量层次,是以定类测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有的类别并不在一个相同的层次上,而是根据他们的属性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定序变量组之间的距离是无关紧要的。比如,把月收入在300元以下作为一个.定序组,300~ 500元作为以个定序测量组,500~ 1000作为一个定序组,1000~ 3000作为一个定序组。只要他们之间构成一个穷尽且互斥的序列即可。组间不同的距离在定序测量中不赋予意义。
三是定距测量。定距测量是使用定量尺度的第二个层次,是以定类测量与定序测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可以测量研究对象的类别与顺序,而且可以测量研究对象之间相差的数值。定距测量以对被研究对象的差别单位的了解和确定为前提。例如,了解人的年龄应当使用的差别单位是“岁”,人的收入差距的差别单位应当是“元”。必须对同一研究对象使用相同的差别单位。
四是定比测量。定比测量是进行定量测量的第三个层次,是以定类、定序和定距测量为三重基础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可以计算研究对象的值、比较不同距离的大小并对有关的数值进行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一步对有关值做乘除运算。一个定比量表除了具有定类、定序、定距量表的全部规定之外,还有一个有意义的零点。零也是变数的一个类别,是绝对的、固定的而不是随意选定的。例如,家庭孩子的数目,就有一个零点,表示“没有孩子”。甲家有4个孩子,乙家有2个孩子,甲家孩子的数量就是乙家的2倍。
在上述四个测量层次中,定类测量是一种定性研究,定距、定序和定比测量是定量研究。同时,测量也可以分为离散测量和连续测量。离散测量只可能测定确定的值,这些值都是一些整数,而连续测量可能测量几乎无限的数字,连续的意思是两个整数之间有大量可能的值。定性资料一般是离散的,定类测量是-种离散测量。其他几种测量既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
5.量表
一是态度和态度量表。态度一即人们的主观心理状态一是深藏于内心的, 而且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因此,不可能通过一两个简单的指标来完成对人们的社会态度的测量,必须采用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指标群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所谓态度量表,是能够反映被测试者主观态度的一-套有关联的叙述语句或者问题。态度量表最初是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后来在各类社会调查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是总加量表(李克特量表)。即根据被测试者在一组语句上测得分数相加之后,反映他们在这个量表上所测量出来的态度强弱。
总加量表的具体步骤:第一,提出征对同一研究课题的若干问题。第二,对于每一个问题均用“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作为答案,并且从5分到1分分别给这些答案计分。第三,挑选辨别力高的问题。即从调查总体中抽出部分人进行测试,计算出每一个人全部答案的总分;将被测者从得分最高到最低进行排列;计算得分最高的25%和得分最低的25%的测试者在每个问题上的平均分,两者相减所得的差为辨别力评分;辨别力评分最高的问题保留,辨别力评分低的问题删除。辨别力评分的意义,是指问题把态度不同的人区别开来的能力。第四,由一组辨别力高的问题组成量表。然后发送量表让被测试者填写。计算每--个被调查者在所有问题上答案的总级数。按照个人的总级数把所有被调查者排列起来。总加量表的目的在于测量每个被调查者的社会意向总级数,即个人总的态度倾向。为了确定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社会意向,需要进一步研究全体被调查者关于某一主题的平均倾向,我们称之为总加平均量表。具体的做法是:把全体被调查者在所有问题上的答案的总级数加总,然后除以被调查的人数,所得之商就是全体被调查者关于某一个主题的平均意向。
(三)间卷
1.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问卷设计必须以研究假设为指导,在进行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如何对问卷信息进行分析,不能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目前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对理论假说和分析处理方法考虑得不多,有的甚至抱着“问一下再说”的心态。没有理论假说的问卷调查严格来说只能算一种初步的接触和探索,不能算严格的定量研究。
第二,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应当尽可能详尽地考虑如何取得受访者的配合。--份问卷不论其他方面如何完美,如果得不到受访者的支持配合,它也是中看不中用的。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般要避免引起受访者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厌恶、憎恨等。不要超越受访者可能的知识和社会背景,即不要问一些他不清楚的问题。尽量避免去问一些隐私性的、敏感性的、威.胁性的问题。在涉及此类问题的时候应当进行技术处理,尽量淡化它的威胁性色彩。
第三,必须保证收集资料的可靠、正确和方便,尽可能帮助受访者准确便捷地理解问题。要避免存在争议的、模棱两可的、含糊不清的问题;问题不要过于复杂,以受访者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为好;不要去诱导受访者回答问题,不要给他们以“应当怎样回答”的暗示。要考虑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社会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要考虑各个地区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努力保持价值中立。
2.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是提出研究设想,并提出主要的概念及其操作化的定义(指标)。研究设想至少应当达到相关的程度,最好能够建立-个初步的回归关系。比如我们假想,一个人吸烟的严重程度与他的教育程度成负相关关系。这个判断就构成一个研究假说,吸烟的严重程度、教育程度是概念,必须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我们可以用每天自己吸烟的支数来衡量吸烟的严重程度,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受教育程度。这里的“每天吸烟的支数”和“受教育年限”就是具体的指标。
3.问卷设计技术
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总的原则是,问卷应当封闭。关于在问卷中是否允许开放式的问题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即使支持开放式问题的学者也承认,开放式问题对各方面条件的要求太高,因此应用起来是很复杂的。初学者以不用为好。
第一,题型和答案。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排序题、关联题。在同一份问卷中题型以统一为好,以方便受访者答题。如前所述,关联题常常使问卷变得很复杂,违反了简洁明确原则,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关联的层次尽可能少。相关联的问题最好非常显眼地设计在本问题的旁边,受访者无需去寻找。
在设计草案的时候我们对问题已经做了一个初步的排列,经过评估性的试验填写,应当对问题的安排进行进一步调整。 问卷通常不能太长,以免受访者感到厌烦而胡乱作答。卷面的安排要整洁、美观、大方。经验上要求一份问卷应当在半小时以内完成。如果因为研究的要求必须做很长的问卷,事先要向受访者做好解释工作,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当给予-定的报酬或补偿。
第二,问题的用语和提问技巧。为了取得受访者的配合,问题的措辞非常重要,要精心研究,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文字润色的问题。首先,对于一些容易使人反感或者抵触的问题,需要转化为比较适当的问题。比如,如果你直接提问:“您经常赌博吗?”受访者会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倾向于填答“否”。这种问题应当进行适当的转化:“在农村人们经常以麻将或扑克娱乐,有时会有经济上的输赢。您喜欢参加类似活动吗?”
第三,编码和编栏。编码是将资料系统化、类别化的过程,即把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然后以某种符号(一般用阿拉伯数字)来标明这种分类。因此,编码的意义在于简化资料。编码可以事前编好,也可以在调查完毕之后来编。封闭式的调查问卷,由于问题是确定的,因此一般采用事前编码;开放式的问卷答案不确定,就只好事后来编码了。如前所述,我们原则上不赞成采用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因此事前的编码是编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