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选题写好文献综述(写作方法及技巧分析)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是困扰众多学子的大难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查重率始终高居不下,没有尽头的论文修改,指导老师的不满意与指责……
今天就让大家在我的的带领下,分析一些关于选题和文献综述的相关知识,强化学术伦理与写作规范,为日后打造一篇完美的论文奠定基础。
一、文献综述在选题中的作用
我们在初步获得了选题之后,决不能一时兴起、率尔操觚。因为我们这时还无法确定选题的价值、新颖性与可行性。如上述三点尚未确证就动手研究,很容易造成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要确证上述三点,就必须进行学术文献的定向阅读与综述。
研究者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习惯,就是经常性地阅读各类学术着作,并做好相关的读书笔记,包括资料的记录和自己思考的记录。因为学术上的新见解总是最先发表在杂志上刊登的论文,进入学术专着,多半是比较晚的事情了。每一位学者都应当尽量多地、尽量及时地阅读中外有关的杂志。在阅读中,认为观点正确,则心领神会;认为不正确,则必有自己的想法。阅读既多,则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对自己的一门学问会有所推动。那种不阅读或很少阅读学术着作,反对“在杂志缝里找文章”,看起来似乎很重视创新,实际上无从创新。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作者说了什么,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就是作者的研究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的,作者的研究是否可靠、是否还有改进或者拓展的空间,等等。在.阅读的时候完全不进行任何思考,最后只是做一个流水账式的阅读记录,最后写成一篇“文献综述”以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通常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研究综述”经常与研究主题脱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拼凑之作。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阅读文献资料的时候不要过分看重作者的学术身份,学会“平视”那些着名的学者,这样才有可能解放思想,获得有效的选题。
具体来说,查阅文献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可以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成果。简单地说,如果你不能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那么你的课题就没有研究的必要。因此,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放在现有的研究背景之中,明确自己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说明自己的研究对本学术领域的贡献是什么。在课题申报中,以及某些学术刊物(如《科学社会主义》),都要求研究者明确描述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通过查阅文献可以为研究者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供启发。在分析已有成果的研究方法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工具或概念是什么;研究假设是什么;重要的理论概念是如何解释的;经验资料是怎样.上升为理论的。还要注意,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其使用的方法是否准确规范。还应当特别注意一篇论文的创新点和可供自己借鉴的思路,以便为自己的课题提供帮助。总之,阅读学术文献不是为了消遣,应当带着明确的研究目的去阅读。
第三,查阅文献可以帮助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更大的理论和研究背景之下分析、解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同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很多的研究理论框架,但是,由于中国学术的特点,我们一旦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把理论焦点过分集中于某些热点概念(比如最近的社会资本、国家-社会二分、协商民主、多元社会分层),结果造成理论视野过分的狭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意识地借助文献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这样会有助于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新的概念。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查阅文献和文献综述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如果确定了一个选题,然后到图书馆随便翻阅几种杂志,或者在网上随便找两篇文章读一下,这只是为自己的研究增添了研究规范性的装饰,起不到支持创新的作用。
查阅文献基本上属于一个技术性问题,并且应当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得到介绍,故本书对其不做深人讨论。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以传统的私人藏书方式进行文献查阅虽然也有其价值,但是局限性会很大。我们的私人藏书应当集中于少数的几个专门课题,力争就某一个专题的藏书做到特别完整和丰富。我们一般采用图书馆计算机查询,通过输人相应的信息( 关键词、作.者、书名等)获得文献资料。在网上查阅就更为简单,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输人关.键词就可以了。这种检索不够全面,但是却是最简易的办法。但是对于网上的资料应当进行严格的核实,不要轻易使用。一般来说,不赞成使用网上没有确定来源的资料。另外,目前有一些数字化期刊群,比如中国知网( CNKI)、维普资讯、中国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等,检索起来也非常方便。这几大数据库重复率很高,一般只要检索一种就可以了。
英文的论文检索工具主要有SCI和SsCI, 中文检索工具主要有:《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及其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也是很常用的。《新华文摘》也有文献检索的功能,但是覆盖学科太广,每一门学科信息量不足,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要注意官方公开发布的统计资料等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获取,也有比较大的价值。
除了这些完整、系统的资料收集方法之外,应当对于其他各类信息来源中关系到自己选题的信息保持足够的敏感,不间断地进行收集,以期做到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有人说做论文的时候应当“动手动脚找资料”,这是颇为形象的。事到临头才去查阅各类工具书和数据库,多少有点临阵磨枪的意思,效果并不好。
不过,阅读文献的第一个真正的难题其实不是获取文献,而是如何去评价文献的优劣。因为一个主题的研究文献常常是浩如烟海,你根本不可能全部阅读;而其中大多数文献都是“垃圾”,也根本没有必要全部阅读。一位数学家就指出,她阅读一个主题的文献常常只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几篇或者最多十几篇文献就可以了,但是这就要求研究者对于文献价值有很高的辨别能力。这并不容易。一般来讲我们用下列的原则评价文献价值( 注意:并不绝对! ):
●研究的相关性:越是与本课题研究紧密的文献越是应当关注;
●发表的时间:越是最近发表的文献越是应当关注;
●作者的学术地位:尤其应当关注某一个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新作;
●尽量不使用一般报刊上的文献和因特网上的文献;
●刊物或者出版社: 一般来说, 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上的刊物,其刊发的文献应当关注,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科院各个研究所主办的刊物(通常称为一级期刊或者A类核心期刊)应当特别关注。就出版社来说,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物,质量是有一定保证的。
●刊发的文献应当关注,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科院各个研究所主办的刊物(通常称为一级期刊或者A类核心期刊)应当特别关注。就出版社来说,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物,质量是有一定保证的。
●引用率或者评论率:可以使用文献回溯的方法大致确定文献的引用率。引用率或评论率越高的文献,通常越应当给予关注。引起广泛争议的文献一般来说值得重视。
上述标准只是一些 表面的东西,真正评价一篇文献的价值,我们使用两个标准:创新点和规范性。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应当在问题、假说、理论、方法、资料这五个方面至少有一个方面是最新的。通常来说,五个方面全新的论文,价值要高于新方面比较少的论文。假如连一个新方面都没有,则可以确定该论文没有阅读价值,不管它是谁写的、哪个刊物发表的。规范性主要指的是学术论文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般来说,引用的文献越多、越权威,其文献价值也就越高(当然,这里要注意引用的必要性问题;要注意区别某些“伪注”和“友情援引”)。
要特别注意掌握少数高质量的文献,优先阅读。宋楚瑜先生认为:“题目决定之后,接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法找--两篇有关这个主题的文章,俾对此问题做一般性的了解,并借以导人主题。...看了权威性的文章,不但使我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获得背景性的认识,同时也会引发灵感,帮助设定所要研究的范围以及一些基本构想,甚至可以继续追踪研究的论点。”“假如第一本阅读的书籍,内容不正确或窄或差,无疑会导致一个错误的方向。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便是这个道理。以后要看许多文章,才能将原来的想法纠正过来,这是一-个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本科生写论文,不大管参考文献的价值,往往是什么文献顺手就用什么文献,结果费力不讨好。
经上述方法选择出了若干优秀文献之后,就要对文献做进一步 的综述。从本质上讲,文献综述是对于自己已有思路和假说的- -个检验,看它是否有新颖性,是否能够成立,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它还可以进-步梳理你打算使用的材料。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假说和思路而盲目地对一大堆文献进行“综述”,常常是劳而无功的。如果说文献的收集是对于选题和假说的第一次深化,那么文献综述就是对于选题和假说的第二次深化。文献综述通常需要对以下的问题进行回答:
●综述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背景、研究框架,看本课题能否对学科建设有所推进。
●综述已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方法更要仔细评论;看本课题在方法上能否成立或者有所推进。
●综述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都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看本课题能否获得新的成果。
另外,做文献综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注意穷搜最新文献,但是掌握代表性文献可能更为重要。
●不能述而不评,完全看不到综述者的意见;不能把文献综述搞成了文献资料汇总。
●综述不能同研究课题脱节;不能为综述而综述,把综述搞成了研究规范性的“例行公事”,
●不要一篇一篇论文孤立地进行描述,
●要把它综合起来,理清其脉络
●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一般不宜大段大段地引用原文。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获得和选择课题。
江晓原的论文《科幻:从悲观的未来想象中得到教益》是这样确定自己的课题的“:
最近三四年来,我观看了数百部美国的、欧洲的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科幻影片。在这数百部科幻电影之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那就是一所有这些电影中幻想的未来世界,清一色都是暗淡而悲惨的。
早期的科幻小说,比如儒勒凡尔纳在19世纪后期创作的那些作品,其中对未来似乎还保有信心; ....就是凡尔纳晚年的作品,也开变得悲观起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基调则是欢快的。
(根据一项调查),法国青少年更愿意生活在当今,而不是未来;中国青少年则反之。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背后又有什么原因?
(注意:作者在引言部分只是提出了问题,而并没有给出假说。问题和假说被严格地分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