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收入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收入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于内部控制为视角的收入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工作研究, 从目前推行的高校内部控制角度出发, 对如何促进高校收入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控制; 高校收入管理; 对策;
1 优化收入管理内部环境
应当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所有教职工尤其是管理层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深化其对于内控元素以及收入管理工作的理解, 优化高校治理结构, 确定高校收入管理组织形式, 确定以财务部门为主导, 各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参与的收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清楚规定内部不同部门和岗位的职权划分, 严格内控工作人员配置规程, 构建系统化的决策管理体系, 并由以章程的形式予以颁布, 从而在高校内部真正营造出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收入管理氛围, 优化内控环境, 为高校收入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 实施“收支两条线”
收入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要尽快转变过去很长时间以来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应当积极推进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对预算外资金实施更加规范科学的管理。“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有助于高校强化财政管理, 避免资金流失, 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升;同时开展好此项工作有助于高校收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对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表现出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 还要严禁设立“账外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项收入类别, 按照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及时确认每笔收入并正确开据应税发票和财政票据。要防止收费不规范、乱收费及乱开收入票据的现象出现。
3 建立收入内控信息沟通制度
一是根据收入管理行为属性以及涉及程度来明确区分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的类型和层级, 构建更加系统化的信息管理体制, 从而清楚规定高校收入管理部门和作业人员的职权与信息涉及范围;二是根据不同收入的实现流程情况来准确区分收入信息的具体性质种类, 设置各个不同性质信息从获取、收集以及汇总处理流程, 形成高校内外部收入信息不定期数据更新模式;三是设置高校收入信息属性识别方法, 选择现阶段最为普遍的数据结构构建技术, 建立高校收入信息管理系统, 下设高校收入管理查询、变更、输入、存储、保管、开发维护等各个子系统, 保证收入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时刻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四是按照相关性与重要性的基本要求, 明确收入信息重要层次的方法与具体标注形式, 结合收入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收入管理部门岗位的对应关系, 构建高校收入信息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4 完善高校收入管理体系
首先, 清楚规定高校收入管理目标和管理体系设计原则。内控目标由于高校的经济性质、发展情况、管理实际以及管理对象的差异而存在明显的区别。高校必须要清楚的把收入预算指标相对应的整体内控目标, 根据实际收入类型、收入管理层级来明确分解为和不同收入指标对应的子目标的方式, 同时和风险评估结果密切联系, 进而构建收入管理总目标引导之下的分层目标内控管理体系。
其次, 应当清楚高校收入管理工作需要包含以及覆盖的相关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管控范围。高校收入的经济特征、实际类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所以关系到的重要控制部分和管理流程也明显不同。高校必须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前提下, 清晰列出全部收入类型及其实现过程的具体情况, 明确标注出全部应当纳入到收入管控的相关业务节点以及具体业务范围, 防止存在收入管理的漏洞。
再次, 应当尽快制定高校收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高校方面必须要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收入管理制度, 尤其是应当清楚的规定收入管理涉及的部门、管理工作具体范围、管控流程以及关系到的其他人员, 还需要针对收入管理工作的开放性、协调性以及兼容性做出清楚的规定。
最后, 必须要对高校收入管理制度予以定期修订调整。建立收入管理制度定期调整机制, 清楚规定对于收入管理制度调整修订的具体间隔时间以及相关责任人, 明确参与收入管理制度调整修订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职权;借助于这样的方式来明确如果处于特殊状态下或者出现任何不稳定性因素时应当由哪一部门给出修订要求, 清楚规定哪一部门需要受理这一请求并根据相关规定予以执行。
5 结语
总而言之, 近年来国内高校收入管理工作逐渐开始朝着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开展好收入管理工作, 从而有效维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正当权益, 让高校经费得以更加科学高效的利用,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欣, 张宝珍, 杨文潮.高校收入多元化途径及债务管理——以陕西省属高校为例[J].商业会计, 2018, (05) :106-108.
[2] 黄智海, 刘斌.高校收入的分析及其管理规范化的研究[J].商业经济, 2015, (04) :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