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PPT幻灯片演示效果与内容设计问题
2024-07-02 20:14:33论文答辩 学术堂 周老师
完成毕业论文后,如何在答辩中把写作思路展示给导师,一般来说,这是本科或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论文答辩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论文能否通过,答辩能否顺利毕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现在都采用电脑幻灯片演示
完成毕业论文后,如何在答辩中把写作思路展示给导师,一般来说,这是本科或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论文答辩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论文能否通过,答辩能否顺利毕业。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现在都采用电脑幻灯片演示的方法辅助答辩,每个学校都有这种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对于论文答辩时如何准备、怎么演示却基本上忽视了,以致于学生在答辩现场演示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本人又不易觉察,答辩效果因而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影响以后的顺利毕业。
可见,答辩的演示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我们发现,有关论文写作的研究有不少,而针对答辩所产生的问题的研究却极少涉及。基于此原因,笔者收集了一些学位论文答辩演示的实例语料,结合自身参与答辩的经历及论文指导积累的经验,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优缺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期对毕业生了解论文的答辩演示技巧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同时,本研究也对论文指导教学起借鉴和参考作用。本次评析采用的都是真实语料,是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班学位论文答辩所使用的幻灯片演示所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对论文答辩电脑幻灯片演示的视觉效果及内容设计等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论文答辩演示的视觉效果
在答辩的现场,打开文件给答辩委员的第一印象是幻灯片的视觉效果。在软件设计上,微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应用设计模板,即幻灯片的背景画面。31位同学都充分利用了这些模板,几乎无一重复。这些背景画面使观众在幻灯放映的过程当中不会感到单调乏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幻灯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向观众展示答辩的主要内容提要,它只是整个答辩过程中的视觉辅助手段,不可以喧宾夺主,更不可以影响到放映的效果。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选用模板时,为了画面的新颖和漂亮,选用一些过于花哨的背景画面,这些画面遮挡了文字部分,使观众很难分辨清楚,反而影响了放映的效果。例如,范艳同学的幻灯就是画面旁边的装饰性花朵太大,遮挡了部分文字;而曾俊同学的则是背景画面有些花哨,使文字显示不清楚。其他大部分同学的背景选择都比较清晰,有些同学没有采用任何模板,在形形色色的画面中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幻灯片视觉效果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字部分的展示。幻灯片只是整个答辩过程中的视觉辅助手段,它应当向观众展示的是答辩的内容要点,而不是答辩的讲稿。然而,浏览这31个幻灯时我们却发现,为数不少的一部分都是大段的文字堆积。一些是在标题下成段的文字,一些甚至没有标题,只是几段话堆在一起。当大量的文字放在一页幻灯上,字体不可避免的变小,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观众更不可能有耐心去看,也不可能看得清楚了。结果就是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可能造成答辩委员心理上的反感。
同时这样很容易造成跟着幻灯上的文字照着读的情况,这也是在口头答辩中要极力避免的。在这31个实例中,以上所说的情况并非少数,尤其是在背景介绍或者文献综述部分,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比如陈舫、邱丽和周桐等同学的幻灯文件中,连续七八页都是没有标题的小字。在周彤同学的研究方法和计划这一部分里,各段其实是按步骤分出的(…then…next…finally…),如果把各段的要点分条列出,然后在答辩时进行口头阐释,效果会好得多。应该说大部分同学的幻灯文件都可以像这样进行改进。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应该是害怕在现场由于紧张而忘词,所以才把想说的话全部都写进去了。最根本的还是要认识到幻灯片的功能,准备充分,应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顾奎同学的幻灯文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文档清晰、简洁。在答辩的过程中(笔者在场),他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再加上逻辑清晰的幻灯片的辅助,取得了相当好的现场效果。另外,其他一些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关键词,使之更醒目,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二、论文答辩演示的内容设计
论文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假设、内容、背景、方法、文献综述、参考书目等等。各位同学的研究内容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都在以上范围之内。
1.内容的选择。
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把书面提交的研究论文中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必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
研究问题应该是答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都在3~7个左右。有些同学先提出一个大问题,然后细化为几个小的研究问题,这种安排非常不错,也更有利于引导听众的思路。另外还有个别同学用research issues的形式来代替research questions,提出了6个研究任务(可以理解为研究的目标),虽然没有以明确的问题形式提出,但是后面有每个任务的所需文献和具体内容的解释,有利于听众的理解。当然,在答辩中最好还是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要提到的是,陈琳同学的研究任务过于广泛,所涉及的理论和文献也很多,超出了一篇学生论文所能涵盖的范围。在谭芬同学的答辩文件中没有任何可以看作是研究问题的部分,只是理论部分加上一些译例的分析,应该说,这篇答辩演示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研究方法跟研究问题一样,也是论文中不可省去的部分。同学们在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楚什么是研究方法,常常把不是方法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列出,这些都属于研究方法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深入讨论。从这些实例来看,研究方法很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郝隆平、谭芬同学的文档中缺少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甚至陈杰同学虽然专门做方法论方面的论文,都没有讲到自己的论文采用了什么方法。范华同学的研究方法被放在了introduction当中,并且没有明显表明,听众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找到。
罗惠同学的文件中虽然有研究问题这一部分,但细看下来,这一部分的内容实际相当于一些文献综述,是对某个理论的解释,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要用到的方法。
由于时间的限制,答辩时可能没有时间做全面的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但是完全不提这一部分的内容又使得整个展示不够完整,所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选择的点到为止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文献综述这一部分,结果使口头答辩变成了对某个理论讲解的课堂,这是没有搞清楚论文答辩的目的造成的。例如,胡林同学的幻灯片共有30页,其中大量的篇幅都是讲解关于SI,CI以及anticipation的内容和各种公式,并在现场发了两张handout来辅助她的讲解。利用handout和图解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听众已有的知识和答辩的主要目的。由于时间的限制,胡林同学的展示最终被答辩委员打断,应该说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很多同学的答辩也多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大的篇幅,在此不在赘述。
由于在口头答辩之前,同学们已经递交了书面的论文,所以,有些同学的幻灯片中没有参考书目这一部分也不为过。如果想列出参考书目,让听众了解你的知识背景,那么最好是将参考书目分类列出。但是大多数列出参考书目的幻灯片都属于不加分类的罗列,字体又很小,这样的话就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了。
还有一些同学(李琳等)在论文演示中加入了关键词定义这个部分。如果这些词是常用的普通含义的词汇(如文化、幽默等),就没有必要加这个部分了。如果研究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常用,或者有特别含义,那么加入关键词释义是合适并且必须的。例如,在李兰静同学论文中的一个中心词“androgyny”,这个词既非常用,在研究中又有其特定意义,所以有必要给出其定义。李兰静同学没有在开头,而是在稍后的部分对其进行了解释。在现场答辩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前进行解释,这是没有事先预料听众的反映造成的。
2.内容的安排。
决定了论文答辩各部分的内容之后,就要来看怎样安排它们的顺序了。一般来说对顺序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合乎逻辑,有利于听众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就可以。
在具体操作中,大部分同学都采取“研究背景-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参考书目”这样的顺序,当然,其中还有很多不同选择,大多数都思路清晰,但也有一些不够清楚的。
比如,赵雨洁同学的幻灯文档,整体的结构是“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的优缺点-研究动机-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和简要计划-研究的个案-方法-参考书目”,看起来比较混乱,让人找不到重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
有不少同学在第一张幻灯中会给出展示过程的提纲,听众对答辩有整体的把握,比没有提供的效果要好些。胡友蕾同学利用电脑技术,在第一页幻灯,即研究题目的旁边列出了部分提纲,并提供个部分的链接。这样,在展示的过程中听众可以随时了解其提纲和展示的进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是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幻灯演示文件所做的分析,此次分析只选取了其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能涵盖所有实例的各个方面,但求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现在都采用电脑幻灯片演示的方法辅助答辩,每个学校都有这种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对于论文答辩时如何准备、怎么演示却基本上忽视了,以致于学生在答辩现场演示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本人又不易觉察,答辩效果因而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影响以后的顺利毕业。
可见,答辩的演示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我们发现,有关论文写作的研究有不少,而针对答辩所产生的问题的研究却极少涉及。基于此原因,笔者收集了一些学位论文答辩演示的实例语料,结合自身参与答辩的经历及论文指导积累的经验,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优缺点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期对毕业生了解论文的答辩演示技巧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同时,本研究也对论文指导教学起借鉴和参考作用。本次评析采用的都是真实语料,是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班学位论文答辩所使用的幻灯片演示所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主要对论文答辩电脑幻灯片演示的视觉效果及内容设计等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论文答辩演示的视觉效果
在答辩的现场,打开文件给答辩委员的第一印象是幻灯片的视觉效果。在软件设计上,微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应用设计模板,即幻灯片的背景画面。31位同学都充分利用了这些模板,几乎无一重复。这些背景画面使观众在幻灯放映的过程当中不会感到单调乏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幻灯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向观众展示答辩的主要内容提要,它只是整个答辩过程中的视觉辅助手段,不可以喧宾夺主,更不可以影响到放映的效果。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选用模板时,为了画面的新颖和漂亮,选用一些过于花哨的背景画面,这些画面遮挡了文字部分,使观众很难分辨清楚,反而影响了放映的效果。例如,范艳同学的幻灯就是画面旁边的装饰性花朵太大,遮挡了部分文字;而曾俊同学的则是背景画面有些花哨,使文字显示不清楚。其他大部分同学的背景选择都比较清晰,有些同学没有采用任何模板,在形形色色的画面中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幻灯片视觉效果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字部分的展示。幻灯片只是整个答辩过程中的视觉辅助手段,它应当向观众展示的是答辩的内容要点,而不是答辩的讲稿。然而,浏览这31个幻灯时我们却发现,为数不少的一部分都是大段的文字堆积。一些是在标题下成段的文字,一些甚至没有标题,只是几段话堆在一起。当大量的文字放在一页幻灯上,字体不可避免的变小,这样的视觉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观众更不可能有耐心去看,也不可能看得清楚了。结果就是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可能造成答辩委员心理上的反感。
同时这样很容易造成跟着幻灯上的文字照着读的情况,这也是在口头答辩中要极力避免的。在这31个实例中,以上所说的情况并非少数,尤其是在背景介绍或者文献综述部分,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比如陈舫、邱丽和周桐等同学的幻灯文件中,连续七八页都是没有标题的小字。在周彤同学的研究方法和计划这一部分里,各段其实是按步骤分出的(…then…next…finally…),如果把各段的要点分条列出,然后在答辩时进行口头阐释,效果会好得多。应该说大部分同学的幻灯文件都可以像这样进行改进。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应该是害怕在现场由于紧张而忘词,所以才把想说的话全部都写进去了。最根本的还是要认识到幻灯片的功能,准备充分,应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顾奎同学的幻灯文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文档清晰、简洁。在答辩的过程中(笔者在场),他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再加上逻辑清晰的幻灯片的辅助,取得了相当好的现场效果。另外,其他一些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关键词,使之更醒目,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二、论文答辩演示的内容设计
论文写作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假设、内容、背景、方法、文献综述、参考书目等等。各位同学的研究内容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都在以上范围之内。
1.内容的选择。
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把书面提交的研究论文中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有必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
研究问题应该是答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都在3~7个左右。有些同学先提出一个大问题,然后细化为几个小的研究问题,这种安排非常不错,也更有利于引导听众的思路。另外还有个别同学用research issues的形式来代替research questions,提出了6个研究任务(可以理解为研究的目标),虽然没有以明确的问题形式提出,但是后面有每个任务的所需文献和具体内容的解释,有利于听众的理解。当然,在答辩中最好还是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要提到的是,陈琳同学的研究任务过于广泛,所涉及的理论和文献也很多,超出了一篇学生论文所能涵盖的范围。在谭芬同学的答辩文件中没有任何可以看作是研究问题的部分,只是理论部分加上一些译例的分析,应该说,这篇答辩演示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研究方法跟研究问题一样,也是论文中不可省去的部分。同学们在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楚什么是研究方法,常常把不是方法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列出,这些都属于研究方法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深入讨论。从这些实例来看,研究方法很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郝隆平、谭芬同学的文档中缺少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甚至陈杰同学虽然专门做方法论方面的论文,都没有讲到自己的论文采用了什么方法。范华同学的研究方法被放在了introduction当中,并且没有明显表明,听众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找到。
罗惠同学的文件中虽然有研究问题这一部分,但细看下来,这一部分的内容实际相当于一些文献综述,是对某个理论的解释,根本没有提到任何要用到的方法。
由于时间的限制,答辩时可能没有时间做全面的课题背景和文献综述,但是完全不提这一部分的内容又使得整个展示不够完整,所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选择的点到为止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文献综述这一部分,结果使口头答辩变成了对某个理论讲解的课堂,这是没有搞清楚论文答辩的目的造成的。例如,胡林同学的幻灯片共有30页,其中大量的篇幅都是讲解关于SI,CI以及anticipation的内容和各种公式,并在现场发了两张handout来辅助她的讲解。利用handout和图解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听众已有的知识和答辩的主要目的。由于时间的限制,胡林同学的展示最终被答辩委员打断,应该说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很多同学的答辩也多少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没有大的篇幅,在此不在赘述。
由于在口头答辩之前,同学们已经递交了书面的论文,所以,有些同学的幻灯片中没有参考书目这一部分也不为过。如果想列出参考书目,让听众了解你的知识背景,那么最好是将参考书目分类列出。但是大多数列出参考书目的幻灯片都属于不加分类的罗列,字体又很小,这样的话就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了。
还有一些同学(李琳等)在论文演示中加入了关键词定义这个部分。如果这些词是常用的普通含义的词汇(如文化、幽默等),就没有必要加这个部分了。如果研究所涉及的关键词不常用,或者有特别含义,那么加入关键词释义是合适并且必须的。例如,在李兰静同学论文中的一个中心词“androgyny”,这个词既非常用,在研究中又有其特定意义,所以有必要给出其定义。李兰静同学没有在开头,而是在稍后的部分对其进行了解释。在现场答辩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前进行解释,这是没有事先预料听众的反映造成的。
2.内容的安排。
决定了论文答辩各部分的内容之后,就要来看怎样安排它们的顺序了。一般来说对顺序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合乎逻辑,有利于听众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就可以。
在具体操作中,大部分同学都采取“研究背景-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参考书目”这样的顺序,当然,其中还有很多不同选择,大多数都思路清晰,但也有一些不够清楚的。
比如,赵雨洁同学的幻灯文档,整体的结构是“背景-相关文献综述的优缺点-研究动机-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和简要计划-研究的个案-方法-参考书目”,看起来比较混乱,让人找不到重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
有不少同学在第一张幻灯中会给出展示过程的提纲,听众对答辩有整体的把握,比没有提供的效果要好些。胡友蕾同学利用电脑技术,在第一页幻灯,即研究题目的旁边列出了部分提纲,并提供个部分的链接。这样,在展示的过程中听众可以随时了解其提纲和展示的进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是针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某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幻灯演示文件所做的分析,此次分析只选取了其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能涵盖所有实例的各个方面,但求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