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的那些往事儿
同学每次聚会,大家吵来笑去,总是那些论文答辩的往事。
我的硕士论文为《论城镇化的指标体系》,即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划分标准,当时我翻译了一些联合国专有的英文资料,又去公安部、民政部做了些市场调研,感觉还是有把握的,没想到大量的准备几乎没用上。原来与我一起答辩的师兄,选题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上午八点半一直辩论到十一点多,还没个结果。这哥们犯了三个大忌:一是触碰了政治禁区;二是开题晚、资料少、逻辑有点乱;三是特别犟,属于咬住青松不放松那伙的。五个导师意见最后一致了:推迟答辩。等到我了,只剩半个多点了,大家也没心气了,草草听了听,加上事先心里也有数,便迅速通过了。那张合影至今还保留着:老师们很土,我一头乱糟糟的长发外加傻笑。答辩只有两个结果:过的、不过的;三种情况:师生尖锐对立的;导师力保的;马马虎虎通过的。像我的某室友属于一根筋,但导师们提些改进意见,还是让他过了;而有位着名经济学家的弟子,曾与导师当场吵翻,甚至开始了人身攻击,不仅论文没通过,连分配都受到影响。还有位老兄就更牛了,在国内受不了气,就去国外读博士,结果五年没拿到学位,第一次主持答辩的是个香港人,两人英文发音对不上、学术更对不上,这哥们一怒之下不念了,换个学校,结果遇上了数学好又较真的老美,还是没过。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他心态渐渐平和了,又换个导师,总算拿到了这得之不易的博士帽。
至于力保的,也分情况。一是找导师相熟的人,今儿我给你学生过、明儿你再给我学生过;二是找能打岔的,我博士答辩那回,那院长老师接过话茬儿,自己聊了一刻钟,把主持人急得不行,还不敢打断,把我乐的,差点笑出声来;三是挺身而出,学生本就是为导师打下手的,遇到学术之争,导师直接便上马接招了。最逗的那次,经济史德高望重的 90 岁老人 Z 老,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了,吓得所里连所长都来保护他。偏巧他的弟子特紧张,问东答西、指南打北,眼见得说不出话来了。老人家猛地一砸拐杖,指着提问的导师(也是他以前的弟子) 说:“跟小孩子凶什么?你自己替他来回答!”那人一时僵住了,场上气氛顿时古怪起来。所长这时站起来,客气了几句,说道:“我来问最后一个问题吧,你吃早饭了吗?”学生下意识地点头:“吃了呀。”所长于是笑了笑,对在场的人说:“我的问题问完了,那就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