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研究问题的三层次(概述)
一、何谓“研究问题”
“问题”这个概念在日常的话语中用得很广、很频繁。各种语境下“问题”的含义会不一样,如:“我今天要讲三个问题”“这批奶粉质量有严重问题”和“这个问题我再考虑一下”,这几句话中的“问题”含义不同,分别是“话题(题目)”“毛病(不达标)”和“请求(矛盾)”的意思。即使同一种语境,人们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理解。例如谈到论文工作,有人会说,前面提到的一些论题如“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绩效评价”“质量(生产、营销)管理”等,难道不是问题吗?研究“管理机制问题”,不是常见的一种说法吗?但这样的“问题”还是“论题”的意思,并非“研究问题”。“问题”一词成了口头语,处处可用。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厘清论文工作语境下“研究问题”的特定含义。
从研究工作的角度来看,“问题”可界定为:令人疑惑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任何一个方案或行动总会考虑到期望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工作绩效(经济或非经济指标),也可以是某种状态。当预期结果和现实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引起人们的关注、疑难和困惑,便把它看作一个问题,进而设法求得解释或解决。图2-1表示预期和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假定原先某个组织的工作绩效维持在P1,从时刻t1开始绩效发生变化,逐渐下降到P2,预期水平是p1 ,实际却出现Ap=p1-p2的偏差。为什么会出现偏差,这种现象令人疑惑,便形成问题。类似的情况很多,商品A一年来销售量一直稳中有升,上个月突然滞销,企业很担心,需要弄清情况异常的原因,找出答案,这也是问题。“管理机制”本身并不是问题,只有发现现行“管理机制”下,现实和预期结果之间存在什么令人疑惑的差异,这才算是提出了现实问题。
图2-1表示的“问题”,其情境可以多样,“预期”和“现实”的差异主要有两种类型:①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用文献或书本的理论或原则来解释,现实应该处于状态P1 ,而实际状态却是P2 ,现有理论解释失效,引起对理论的疑惑。例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照理应随该公司的业绩波动,然而中国股市在一段时期内,不问业绩如何,各公司的股票价格都是同涨同落。现有理论解释不能令人满意,需有新的说法。②预期与现实之间出现的差异。例如,企业遇到障碍或困难,产品质量不断下降,达不到预期水平;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离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聘请了有声誉的高层管理人员,业绩理应提高,但半年后仍上不去;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在同行排名中不断下降;新的生产线运行一年来从未达到它的设计能力;订单突然大幅增加或减少;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变异状态,与预期的正常状态出现差距,引起疑惑,有待解释。
二、提出研究问题的三层次
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仅靠逻辑推理的方法推不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提研究问题”属于经验知识的范畴,是一种研究技能(skill),主要靠个人的直觉判断。在“问题求解”( problem solving) 方面,已有不少专著和教材,而“问题生成”( problem formulation) 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形成一门可供课堂传授的科目。只有在研究工作实践中锻炼,积累经验,悉心体会,才能提高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说: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提出问题就是创新的第一步。刚刚跨入研究大门的研究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并不困难,但要具备较强的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并非易事。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中,提出好的问题是研究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找到有价值的好问题,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论文,而论文工作正是体验提出研究问题过程的难得机遇。因此,学会提出研究问题是研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
由于提出问题主要靠直觉判断、洞察力,而不是逻辑思维,因此难以提出一套清晰的提出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流程。尽管如此,前人还是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思路和规则,后来的学者可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这里介绍一种由表及里的三层次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
1.发现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任何人,无论是作为旁观者还是参与者,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观察一个企业或组织,都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对于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实际,从现实出发,这是提出研究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企业管理现实中有各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既有负面的,如产品质量或企业利润下滑、用户对售后服务投诉率增加等,也有正面的,如企业产品销售额连续超出预期、市场出现利好情况等。也可以从跨企业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如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都 利,而该企业亏损,或者某地区范围内,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某个企业却能留住和引进人才。这些差异的背后都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答案。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都有几年实际工作经验,有许多事件和活动的经历,其中总会留下一些疑惑与不解,只是原来没有从学术研究角度来思考,所以,提出现实问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不仅不困难,还应该是胸有成竹的。
通过实地观察调研提出现实问题,固然是很好的方式,但有时也不一定要亲临现场,可以从各种媒体传播的许多信息中发现问题。例如媒体报道,从1997-2010年的14年间,河南省交通厅先后四任厅长,都因受贿被刑事处理。按照“趋利避祸”的人性推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后面的官员为何还敢去冒这样的大风险,这就令人困惑。在职公务员,特别是来自各省交通厅的MPA研究生就可以考虑从这个现实问题人手开展研究。又如媒体发布某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指标连年都保持一领先地位,其与众不同的原因何在,这类现实差异问题也值得探索。一个单位长期以来发展停滞,换了领导班子不久面貌就焕然一新,其中必然有值得弄清的原因。
一些人们关心的话题,如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大学生中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等都可以从中提出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2.提出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
发现现实问题以后,可以从不同视角提出该问题的产生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
例如产品质量指标下降,可能是检验工艺过程不严格检验技术工具出问题,职工质量意识不够或者是质量管理体制问题。销售状况好得超出预期,可能是某项经济政策的影响,也可能是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或销售人员培训素质提高的结果。找出这类因素就可以弄清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或保持优势的办法。
问题的产生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统称为关联因素。现实问题与某种关联因素的组合,便构成一个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发现现实问题后,研究者通过调研,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相应地便形成一系列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产品质量下降是现实问题,检验工艺和技术工具等是主要关联因素。产品质量指标下降这样的现实问题,与检验过程,或职工质量意识,或质量管理体制联系起来,便构成一个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这里,要区别现实问题与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只有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原因或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关联在一起,才能构成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亦即有待选择的研究问题。
按照林毅夫的说法,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归根结底都是新发现某种现象(因素、变量)和另一种现象(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至少要找出两种现象(因素、变量)才能形成可供研究的问题。例如,根据人口统计,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从1982年的108. 47攀升至2004年121. 20的历史最高纪录。2009 年曾出现下降拐点,下降到119.45 ,2010年为117. 78,2012年为117.7,这是现实情况的调查数据,而非研究结果。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出生103到107个男孩,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现在的统计数据,较之正常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这就是“现实问题”。引起异常高的婴儿性别比,可能有政策、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找出其中的一两个因素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研究,便构成“研究问题”。有些MBA学位论文涉及产品市场调查,就不能只停留在收集某某产品的销售量或需求量这类指标的数据上,要着眼于发现“现实问题”。同样,有些做企业战略论题的论文,只按书本讲的套路去做SWOT(优势-劣势一机遇一威胁)分析,逐项罗列若干事实就算完事,而没有从这些事实中找出“现实问题”,那这些内容的后续研究价值也势必有限。
提出管理问题是锻炼个人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过程。如某银行的盈利状况日益下降,并从盈利结构分析出,盈利下降主要是存款不足,这是个现实问题。为了提出管理问题,需要找出影响存款的主要因素。这时,专业理论知识可以派上用场,研究者凭理论知识知道影响存款的因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内部管理问题,二是银行间竞争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又可继续分析下去。内部管理又含内部治理结构、员工激励机制、促销策略、工作效率等问题。银行间竞争包括本银行与竞争者顾客的人口特征差异、促销策略差异、服务质量差异等。这样逐层地分下去,并结合实际调研的信息,对影响存款的主要因素作出判断,然后提出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当然,对于上述各个层次的内容,不可能分散精力,全面铺开去调研,要分清主次,找出重点。从提出管理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出专业理论基础的作用,理论知识可以引导方向,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专业理论基础厚、视野宽,就有更多见解,能提出较多的管理问题。同时,要从许多关联因素和见解中,判断出关键因素,直觉判断的能力也很重要。
提出问题主要靠个人的观察思考,集体讨论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在关于决策和思维的文献中广为介绍的“头脑风暴法”,即集体在无约束、自由思考的氛围下,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设想。这种方法如用在研究工作中,主要是在形成“管理问题”这个阶段,各人对主要关联因素提出见解,提出各种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这类备选管理问题可谓多多益善,研究者可集思广益,从别人的思路和讨论中受到启发,但最后还须自己综合运用逻辑和形象思维作出选择。
3.确定研究问题
从现实问题人手可以提出几个,甚至几十个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下一步,便是从这些管理问题中提炼出论文工作所要研究的问题。这要求研究者在观测和调研基础上作出判断,哪个研究问题具有有效性和研究价值。所谓有效性是指某种因素和该现实管理问题确实存在强关联,研究这样的问题才是有的放矢。同时,解决和解释该管理问题应具有-定的实际价值,值得花约一年的时间作为学位论文来研究。如研究者判断某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是管理体制引起的,那研究问题便是该产品质量与企业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预期的实际价值,便是通过改进组织结构来提高产品质量。
确定了研究问题,这才算完成了论文工作起始阶段“问题提出”的任务。从发现“现实的问题”,到“提出研究的问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选定论题与问题提出之间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上述产品质量的例子中,质量管理是论题,然后找出产品质量不断下降这个现实问题,继而思索质量不断下降的各种原因,即提出各种管理问题。最后,才确定哪几项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作为研究问题。
上述三层次的现实问题管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关系可用图2-2来表示。
研究者面临现实问题集,首先要选定其中某个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接着,找出该现实问题的主要关联变量,每个主要关联变量与现实问题组合都可构成一个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于是,形成管理问题集
最后,从管理问题集中选择出一个作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R
管理问题中的主要关联因素一般是一个,最多是两个。如研究某公司物流服务质量,“现实问题”是服务的信息准确度、货品配送准确率和准时率达不到质量标准。引起现实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人员内部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信息自动化或过程质量管理等。“研究问题”可选择服务质量与其中一个因素如绩效考核制度的关系,或者再加上信息自动化因素。抓住一两个关键因素,这样可以深入论证,不至于全面铺开。这是研究论文和工作总结的主要区别所在。
工作总结或工作调研报告,总难免要照顾到各个部门和各方面的工作。有篇关于研究警察队伍形象的专业学位论文,提出加强队伍形象建设的措施有十项,包括:提高警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严格落实执法规范;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提高警察业务素质;强化考核机制;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建立形象危机处理机制;快速反应网络媒体舆论;树立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利用影视作品和红色文化强化正面宣传。从工作角度说,这十项措施都会促进队伍形象建设,都有必要抓。从知识角度说,这十项措施属于常识范围, 一听就能理解。而论文的着眼点不同,至少要有给人启发的新论点,并能显示作者论证新论点的能力。因此,作为学位论文,便要在这十项关联因素中,找出一两项主因深入分析,得出令人看后感到新颖可信的、有见解的论点。
4.从下而上提出问题
现举例说明提出研究问题三阶段之间的关系。有位研究生曾在某民营大企业任高层管理人员多年,观察到该企业“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一把手自己看中的人,不管下面反映如何,都给予提拔,对提不同意见或不称心的人就冷落;下级经过调研讨论得出的结论,他可以随意推翻;讲究排场,树立个人威信,从办公室的装饰到图片展览都要显示出“一把手”的突出地位;开会讨论问题,随声附和投一把手所好的发言多,出点子的少,持反对意见的更少。过了几年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全国知名大型民营企业以破产告终,这位“一把手”本人也落得个悲惨结局。这位研究生的经历为选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有许多亲身经历和感受,如这位一把手对不同意见的反应,那些阿谀奉承的嘴脸,被冷落受打击人员的失落神态等。脑海里涌现出的这一幕幕的“ 情景”,可归纳出“一把手”权力无约束引发种种领导行为失范和决策失误的现实问题。
作者提出了“一把手”权力无约束的现实问题,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用思辨和逻辑思维,将这个现实问题演绎出许多可供研究的管理问题。这是管理论题逐渐深化和聚焦的重要环节。“一把手”权力无约束,可以从公司治理的视角找原因,与公司权责划分、监督机制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研究问题;也可以从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行为来考察。这位领导者在创业阶段很有成就,随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独断专行,权力无约束和行为失范问题与“领导者行为动因”可以联系起来研究。
从宏观视角来看,其他的民营企业“一把手”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如果有共性,那“一把手”的领导行为演变是否有什么规律,这就可将权力无约束与民企创业者成长阶段联系起来研究。从公司治理这个视角出发,又可细分出若干要素,如董事会对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有效激励和监督,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分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合理授权等,这些要素都可以和“一把手”无约束问题组合起来形成管理问题。
该研究生最后将“一把手权力无约束”的现实问题,与“授权机制”联系起来研究,认为“一把手权力无约束”必然导致不尊重“授权机制”,随意“向下越权”,于是把“向下越权”作为主要关联因素,与权力无约束构成研究问题。现有文献大多数讨论公司领导者如何合理向下级授权,很少关注领导不尊重“授权机制”向下越权的问题,所以,研究选题有新颖性。现实中,“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还较普遍,能够借这位“一把手”所作所为的事实,从“向下越权”状况来说明“一把手”权力无约束的程度,找出令“一把手”尊重“授权机制”的激励和约束条件,这样可加深对权力无约束的认知和判别,也有助于防止民企创业者重蹈覆辙,这项工作是有实际价值的。
这篇论文提出研究问题的思路,是从下而上的归纳法,从事实归纳出论点。有些研究生与此相反,习惯于从上而下的演绎法,从理论演绎出论点,从大原则到小原则,再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研究某企业的财务危机,作者先从全球经济危机谈起,然后讨论国内股市大跌,再推论出研究企业的财务危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这样谈了许多该企业外围的事情,回避了研究对象本身出现的财务问题,忽视实际背景,容易导致论文内容空泛,特别不适合专业学位论文。其实,就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出发,发现实际存在的财务危机表现,判断引起财务危机的主要关联因素,然后确定研究问题,论文会更有价值,而且后续工作好驾驭得多。
有篇论文研究某市企业女职工权益维护问题,在问题提出部分,从国际妇女维护权工作的发展谈起,再说国内的维权历史,然后说到,本论文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发现某市企业女职工权益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完全是从概念出发,从上而下提出了一个论题,也没有指出该市企业女职工权益维护工作的问题所在。专业论文工作的要求恰恰相反,要从“下面”的事实出发,先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逐步确定研究问题。
另一篇关于某市民办中小学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偏向。在叙述了三十年来全国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状况之后,作者写道“该市民办中小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办中小学数和学生数超过四成,改变了政府包办教育投人的传统模式。同时,满足了不同收人群体对教育的选择性需求。今后,民办中小学将继续承担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把这段民办中小学重要性的话说完,问题提出这一节的内容也就完了。这实际上只是提出了一个“民办中小学发展”的论题,作者叙述民办中小学发展现状后,并没有考察现实存在的问题,更没有阐明论文要论证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从观察现实问题切人,而不是去论证论题的重要性,不仅比较省力,简便易行,且不必费时间去弄清那些论题周边的知识和概念。
有的论文阐明问题比较到位,如有篇讨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管理的论文,直截了当地谈该联社的现实问题,在问题提出部分,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该县联社不良贷款的比例,指出该比例远大于全市农信社的平均水平,也没有达到中国银监会规定的要求,不良贷款率已成为影响联社资产质量的最大现实问题,并认为管理体制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良贷款率高这个现实问题与管理体制这个主要关联因素组合在一起,便成为该文的研究问题,约两页的篇幅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另一篇论文研究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的补偿机制。作者观察到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因每次治疗的门诊费用,达不到医疗机构设置的门诊费用起付线,无法享受新农合的补偿,需自付较高的费用。这类本应长期持续治疗的患者,往往由于负担不起门诊费用而被迫放弃治疗。作者认为这个现实问题与门诊费用的补偿机制密切相关,于是将农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放弃治疗问题与门诊费用的补偿机制,即制订合理的起付线标准结合起来,成为研究问题。这样描述研究问题就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