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与优化建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南充市当前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包括大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大力推进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等,以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农产品; 市场营销; 现状; 问题; 对策; 四川南充;
近年来,随着南充市脱贫奔康产业园迅猛发展,农产品市场销售压力与日俱增,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全市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农产品营销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1、 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1.1、 营销方式
目前,南充市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传统、直销、网销3种模式。以农户—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传统模式占85%以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小规模、大群体、面对面交易方式特征明显。企业—消费者、基地—消费者的直销模式约占10%,主要集中在温氏、天兆、绿科、广丰等标准化程度高、产品批量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基地—电商平台—消费者的网销模式不到5%,主要集中在金科、百科、元斗桃园、槐树土鸡等生产企业和绿蚂蚁、绿邦、邮乐购等第三方网销平台。
1.2、 品牌现状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342个,其中23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有机农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充、南部;地理标志产品主要分布在仪陇、阆中。依托“三品一标”等系列优质农产品,创建国家驰名商标9个,省级着名商标40个;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成功创建南充市“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1.3、 市场配套
目前,南充市有川北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友信龙农产品交易市场2个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6个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大中型产地批发市场。川北农产品交易中心、阆中圣果市场与省农业厅联网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全市农牧、商务、供销等部门依托项目,扶持业主建有农产品保鲜库30个左右,仓储能力约5万t,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及西充和阆中等地。
2、 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2.1、 知名品牌建设滞后
2.1.1 、品牌意识不浓。
目前,南充市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运作水平不高,客观上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生产业主对品牌的溢价能力认识不足,以致诸多名、特、优农产品尚无品牌,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2.1.2 、品牌营销不专。
长期以来,政府农业部门只擅长抓技术指导和基地建设,缺乏品牌营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导致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单一、方法简单、传播空间狭窄、宣传效果有限。
2.1.3、 品牌支撑不力。
南充市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规模小、总量少、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产品“杂、散、弱”现象突出,无法满足品牌对产品的均质化、优质化、批量化要求。
2.2、 农村电商发展滞后
2.2.1、 氛围不浓。
地方党政领导对农村电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大多还停留在文件、会议和口号上,缺乏实际的推进措施,缺乏科学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抓农村电商的氛围不浓,农村电商发展的环境不优。
2.2.2、 统筹不力。
目前,南充市的农村电商大多是民间企业自发组建,缺乏政府统筹,农村电商企业大多孤军奋战,企业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成本高,亏损严重,电商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2]。
2.2.3、 对接不佳。
网商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产销对接不佳。一方面网商找不到适合网销的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因找不到好的销路而贱卖伤农。
2.3、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2.3.1、 市场布局不合理。
一是缺乏产地交易市场。各级政府缺少权威性的、符合生产需要的产地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导致市场建设发展缓慢。二是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贸市场的建设未能与新建小区相配套;另一方面,现有农贸市场也存在配套不完善、布局不合理、面积狭小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生活需要。三是缺乏城郊菜农直销摊位。在各大农贸市场及其周边,供城郊菜农直销的摊位严重不足,导致菜农不得不以低价出售给“菜贩子”,或因菜价低、卖菜难而放弃种菜。
2.3.2 、冷链体系不健全。
一是产地保鲜库严重不足。全市现有产地保鲜库储存能力约5万t,而全市农产品年生产量约760万t,保鲜储藏能力与产出能力严重不匹配,导致农产品出现周期性的“旺季烂,淡季断”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农业收益。二是保鲜库布局不合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相关部门项目整合差,保鲜库建设各自为政,导致出现“有需求的库需不足、已建成的又闲置浪费”现象。三是冷链设施缺乏。由于缺乏足够的冷藏保鲜运输车辆和销售终端保鲜设施,造成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损耗严重,品质下降。
2.3.3、 信息服务不到位。
一是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信息标准不统一、数据差别大,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所适从。二是信息获得成本高。目前,第三方商业信息大多需付费购买,部分还作为机密数据不对外公开,生产者获得信息的间接成本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少。目前,农产品信息发布体系不健全,发布渠道少,导致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好产品难卖到好价钱。
3 、农产品市场营销对策
3.1 、大力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3.1.1、 建立运营机制。
一是成立品牌发展协会。按照“政府统筹、企业主体、市场运营、政策激励”的原则,由协会组建股份制公司,用市场手段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合力推动区域品牌建设。二是建立授权退出机制。按照运行有资质、生产有标准、质量有保证、产品有品牌的原则,由协会对自愿申请使用“好充实”标识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审核通过者方能使用标识。对使用标识的企业全程监管,对产品质量问题“零容忍”,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立即撤销其用标资格。三是建立使用激励机制。对积极使用“好充实”区域品牌的企业,在产品包装、品牌宣传、政府采购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四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认证监管,完善检测设施,壮大检测队伍;依托平台和网络,形成源头可查、过程可控、质量可靠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3]。
3.1.2 、加强品牌营销。
一是迅速提高知名度。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利用全国性展会平台,举办南充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央视或发达地区省电视台投放“好充实”农产品广告;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有影响的报纸杂志进行宣传;在高速路旁设立高炮广告,在机场、火车站等人口集散地设立平面或灯箱广告。二是搭建营销平台。建立“好充实”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发手机App,打造“好充实”电商平台,切实开展农产品互联网营销。三是举办展示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南充品牌农产品外出参展,所有涉农展会都要突出宣传“好充实”区域品牌;举办南充特色优质农产品迎春展销会暨优秀农业品牌展示推介会,促进鲜活农产品抢占本地市场[4]。四是举办“嘉陵江农业高峰论坛”,确立南充嘉陵江流域和丘区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增强南充农业影响力。
3.1.3、 做好政策保障。
一是明确职责。出台专门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形成打造“好充实”区域品牌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充分保障“好充实”品牌的运营和推广,支持农业企业到发达地区、重点城市建立“好充实”线下实体店。三是建立保险机制。为区域品牌农产品购买质量保险,建立化解和处置农产品质量纠纷的保险机制。四是纳入项目建设。把农业品牌创建纳入南充市“5+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
3.2 、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
3.2.1、 成立电商协会,实现抱团发展。
引导有一定基础的电商企业牵头成立电商协会,将有关企业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降低运行成本。
3.2.2 、建立电商园区,完善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原则,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创办电商产业园。政府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配套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人员培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和贮藏保鲜库、农产品分拣车间等基础设施,让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入园开办产品销售实体店,实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招引电商服务企业、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入园发展,为网商提供网页制作、网店装修、产品照相、图片美化、广告文宣、包装设计等社会化服务,让农村电商接地气、平民化、大众化,形成全民触网的良好发展格局。
3.2.3、 整合项目资源,完善基础设施。
整合农业、交通、商务、经贸等各类项目资源,完善农村宽带网络、通村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供销、邮政等现有资源,布局农村电商乡镇和村级服务网点,为城市工业品下行、农村农产品上行提供硬件和体系支撑。为农产品直供终端在小区落地提供方便,协助落实好安装智能保温电子货柜和社区便民服务店所需场地、用电保障和日常管护等事项,切实解决农产品电商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3.2.4 、开展人员培训,培育优秀网商。
财政专项支持农村电商人员培训工作,让想开网店的人通过培训迅速入行;让对电商感兴趣的人,继续学习深造;培养电商人才大军,培育南充本地优秀网商,打造南充本地知名电商平台,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作用。
3.2.5、搞好产销对接,选准切入产品。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丝绸、桑茶、牛肉、南充冬菜、杨鸭子等有一定知名度且便于网销的产品上网销售,打开局面,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全部农产品网上销售。
3.2.6、加强招商引资,实现借船出海。
政府应加大对电商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要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在他们的平台上开设南充特产馆,让南充网商进馆开店,借用淘宝、京东等知名平台推广和销售南充特色农产品。
3.3 、大力推进市场交易体系建设
3.3.1 、统筹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中心。
一是统筹规划。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规划预留13.33~20.00 hm2土地作为县域农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建设用地,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合农牧、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的项目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分批分期建设。二是拓展功能。配套建设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专业化的产品保鲜库、农产品分拣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信息交易平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硬件设施,实现农产品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储藏保鲜、信息发布、产品交易、物流配送和质量监控等服务功能。三是市场运作。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扶持、企业主体、资源共享”原则,招引有实力的企业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中心,为境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产品销售方面的社会化有偿服务。
3.3.2 、合理布局农产品直销服务网点。
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利用社区和政府公共资源设立农产品直销网点和早市临时摊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强力推进“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进超市的“门槛”,发挥超市对本地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
3.3.3、 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农贸市场。
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制定城市农贸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改变目前农贸市场建设、布局、配套不尽合理的现状。对新建居民小区要注重农贸市场的同步建设、同步配套,防止新市场出现老面孔,留下的“后遗症”;对现有传统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高标准配置经营、保鲜、检测、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功能齐备、满足需求、现代化水平高的购物环境。
参考文献
[1]高丽丽.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24):260-261.
[2]吴菲菲.农产品市场营销分析:以褚橙产品营销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9):181.
[3]樊冲.平山县农产品市场营销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6):4-5.
[4]王宁.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创新[J].现代化农业,2009(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