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结构 > 摘要提纲

摘要提纲

论文的内容摘要范例

2024-07-02 19:56:15摘要提纲 学术堂 郝老师
摘要冷鲜猪肉的流通存储温度多控制在4.C,但在实际销售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贮藏环境温度发生波动,甚至会出现冷链短暂中断的情况。传统的微生物检测分析方法虽然准确可靠,但耗时长,程序繁琐,起不到预测的作用,无法对冷鲜猪肉产业链的温度控制和

  摘要
  
  冷鲜猪肉的流通存储温度多控制在4.C,但在实际销售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贮藏环境温度发生波动,甚至会出现冷链短暂中断的情况。传统的微生物检测分析方法虽然准确可靠,但耗时长,程序繁琐,起不到预测的作用,无法对冷鲜猪肉产业链的温度控制和品质保障提供指导。因此,科学的监测冷链猪肉的环境信息并对其货架期进行预测对人体健康以及冷鲜猪肉的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应用预测微生物学、高光谱及计算机的方法来建立快速准确评价冷鲜猪肉货架期的预测模型,本论文通过分析冷鲜猪肉中的微生物数量随时间、温度的变化,建立冷鲜猪肉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应用光谱的手段预测菌落数,开发冷鲜猪肉在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货架期的实时监控及预测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分析冷鲜猪肉在0、4、7、10、16、20°C有氧贮藏条件下猪肉中的细菌总数,通过预测微生物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选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修正的Logistic模型及Baranyi模型作为一级模型,平方根模型为二级模型,建立冷鲜猪肉中总好氧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试验表明预测微生物学的方法能很好地预测冷鲜猪肉中微生物总数,其货架期可以通过总好氧菌从初始菌数(No)到最小腐败菌数(Ns)所需的增殖时间来预测。

  (2)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冷鲜猪肉在4°C冷藏温度及20°C的室温条件的细菌总数与光谱曲线的变化。研究基于全部波段及特征波段下建立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对比不同建模方法所建立模型的精度。研究表明,在4、20.C恒温条件有氧菌数及光谱曲线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应用高光谱技术快速无损检测4°C和20°C下冷鲜猪肉中细菌总数是可行的,并能获得满意的预测精度。

  (3)用RS-48《总线技术,搭建了 一套冷鲜猪肉环境监控与货架期实时预测系统。从信息采集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接口和控制接口几个方面设计了基于RS-48《通信的监控终端。用VB.NET开发B/S构架的管理应用软件,结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实现冷鲜猪肉环境信息智能检测及货架期预测。

  摘要

  非政府组织是非官方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的合法公民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发展较早。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冷战时期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大量美国非政府组织成立并对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研究和影响。作为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受到了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影响。美国非政府组织通过立项研究、影响选举等方式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同时在中美两国官方外交之外积极的开展民间外交。在中国地区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成为了冷战时期中美建交前中美两国沟通的重要通道。美国非政府组织对冷战期间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总体来讲美国非政府组织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非政府组织与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相勾结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阻碍的效果。研究冷战时期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方式,也能够更好的探究中美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因。

  摘要

  自古以来,药材就是人类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药材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药材的开发及生产不仅在宏观上影响社会发展脉络,而且也在微观上对地方社会经济产生相当的影响,直到今天,对这种影响我们也不能低估。关注药材资源、探究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过程、揭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原因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武陵山区既是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又是多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和重点开发之区域。对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历史时期(618一1840)武陵山区药材资源及其产地的考察,除主要依据《新唐书》、《宋史》、《唐六典》、《通典》、《文献通考》、《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所载有关资料外,还特别注意运用本草典籍中的材料,尤其是《新修本草》、《干金翼方》、《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蒙荃》、《本草乘雅半渴》、《本草纲目》、《医学六要》、《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着作中的相关资料。

  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本草学、中药资源学、-自然资源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地质矿产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同时注重田野考察,以深化对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认识。

  在进行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从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背景、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特点、趋势、主要影响因素、分布变迁规律,以及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诸因素的特点和历史时期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对当代药材产业的影响等多方位切入,建构起对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的框架。

  尽管不同时期武陵山区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格局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行政区划日益完善的过程;武陵山区多样的地形、地势、地貌、地质和气候类型,以及植被总体保存较好,为本区药材的孕育、生长、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唐宋、元明清时期和现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数量分别为29《、393、2172种,说明本区从古至今即是一个药材资源丰富的区域。

  植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有2个:一是产地范围扩大,二是多数药材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矿物药材的产地分布变迁特点主要是产地多有扩大和向武陵山区以外的周边地区扩展;动物药材以鄂西南地区为多,形成了以鄂西南地区最为集中、其他区域比较零散的分布格局,产地多有萎缩、具有明显的分布不平衡性的突出特点。药材产地遍布武陵山区各个地域,既分散又集中,其中鄂西南地区药材分布最多,具有高度集中性,尤其是植物、动物药材集中分布于该区;其次湘西地区是矿物药材集中分布之区;再次是黔东北地区,虽有药材分布,但数量相对较少,渝东南地区的药材分布最少,故产地分布呈现出自鄂西南向黔东北、自湘西向渝东南递减的地理分布格局。就药材资源总体变迁特点而论,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是植物、矿物药材产地多有扩展,动物药材产地减少;其二是产地中心多有变化。

  药材资源数量的变化和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的变化是药材产地分布变化的重要表现。统计唐、宋、、明、清4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分别为231、295、360和393种,资源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总体上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药材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各不相同,鄂、湘、渝、黔4区植物和矿物药材均呈上升态势,动物药材资源先增加再略有减少然后继续上升。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从唐至清代有所增加,其中唐到宋代增幅最大,明到清代增幅最小,其增幅逐渐降低;植物和矿物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增多,动物药材则略有减少;单种药材分布的政区数量及其变化幅度大小不一。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资源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与药材分布的政区总量及其增幅变化趋势一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本区药材产地分布不断扩大的趋势。

  在影响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各种因素中,资源导向最为根本,地区经济开发、技术因素、交通和商贸、医药风俗和战乱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药用动物的捕杀和药用动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点等,均是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特点。

  唐至清代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具有由点到面扩展、由边缘向腹地推进、专门化和多样化并存等规律;影响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的诸因素具有综合性与差异性同在的特点;当代武陵山区的药材产业布局即是历史时期本区药材产地分布格局的承传与延伸,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的分布变迁奠定了当代本区药材产业的基础。

  摘要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和抑制机理认识,对同时含有硫氮基且有可能成为二恶英阻滞剂的物质进行了归纳整理。研发了以硫脲为代表的新型阻滞剂并提出了硫胺/铵基复合阻滞剂有望高效阻滞二恶英生成的概念及推论。

  本文选用硫脲,氨基磺酸和硫代碗酸铵等三种物质作为硫胺/铵基复合阻滞剂进行了探究性实验。低温实验中三种物质添加量相同,其(S+N)/C1摩尔比分别为硫脲(1.40)>硫代硫酸铵(0.93)>氨基磺酸(0.71);对毒性二恶英总量的抑制率依次为:硫(99.8%)>氨基磺酸(92.4%)>硫代硫酸铵(8《.4%)。相较于无机铵根离子(NH4+),有机胺官能团(-NH2)体现出更强的抑制能力,故在相对较低的(S+N)/C1摩尔比下氨基磺酸抑制率比硫代硫酸铵高。硫脲与氨基磺酸中氮元素皆以-NH2形式存在,而硫脲抑制效果优于氨基磺酸,这可能与其(S+N)/C1摩尔比更高有关。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硫胺/铵基阻滞剂能高效阻滞二恶英从头生成且其抑制效果受物质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和(S+N)/C1摩尔比的影响。三种物质中硫脲抑制效果最佳,且因其首次作为二恶英生成阻滞剂进行研究而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不同反应条件下硫脲对飞灰中二恶英生成的抑制实验表明:对应于最佳抑制率,(S +N)/C1摩尔比有一个最优值,过高的(S+N)/C1摩尔比对抑制效果的提高不明显且经济性差;硫脲在低温段(3《0°C)抑制效果优于中温段(》《0°C),这可能与温度过高硫脲分解迅速,来不及参与抑制反应有关;硫脲在与飞灰非预混工况下仍能抑制二恶英生成,但效果不及两者预混时,这表明硫脲分解产生了能抑制二恶英生成的气体但该类气体的抑制作用有限;硫脲不仅能抑制索提飞灰中二恶英的再生成,而且促进了飞灰中原有二恶英的降解。

  以模拟垃圾为基本反应物料的高温实验中,三种阻滞剂对二恶英高温气相生成的抑制率均在8《%以上,抑制效果依次为硫脲(98.7%)>氨基磺酸(9》%)>硫代硫酸铵(87.3%)。

  各阻滞剂对氯代系数,PCDFs/PCDDs比值以及17种有毒异构体分布等的影响不同,表明了其具体抑制机理的差异。而这些不同可能依然与N元素在阻滞剂中的基团存在形式和(S+N) /C1摩尔比有关。硫脲等对氯代系数的削减体现出其对氯代反应的阻碍或对脱氯反应的促进。3wt.%硫脲添加量时(S+N) /C1的比值为4.2,对二恶英生成抑制率已高达98%且继续增大硫脲添加量(4wt.%,(S+N)/C1为《.》1)对抑制率的提高(99%)不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可根据抑制率要求和实际垃圾含氯量适当降低硫脲投用量,以在到抑制要求的同时满足经济性需要。

  硫脲阻滞二恶英从头合成机理研究通过多种实验途径进行。Gasmet烟气分析仪监测到了硫脲添加后S02,NH3, HCN等抑制性气体的释放;反应后残渣的场电子扫描电镜(SEM)表观性质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矿物组成分析以及X射线能谱仪(EDS)元素分析等表明,硫脲的添加通过增大大颗粒表面凝聚的微细颗粒数等改变了飞灰表面的催化理化性质;反应残渣中有除金属氯化物(NaCl)和石英(Si02)以外,低于XRD检测限值(3%)的其他矿物组分存在,表明了新矿物组分的生成;硫脲的添加导致了反应残渣中氯元素的减少,这可能与硫脲添加导致氯元素以各种可能的气相形式析出并逃逸有关,是硫脲通过减少固相中无机氯源进而降低二恶英生成的另一可能抑制途径。

  热重红外实验(TG-FTIR)结果表明硫脲在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的不同阶段分别有S02,S03, NH3以及能络合金属或金属离子的亚硝酰基N^C基团等多种阻滞剂形式持续参与飞灰中二恶英的生成抑制。硫脲或硫脲分解产物与飞灰中过渡金属元素等反应生成硫氰酸金属盐M-S-C=N和芳香族硝基/亚硝基化合物,这是硫脲抑制二恶英生成的另一途径。3%硫脲添加量的模拟飞灰混合物失重曲线明显比理论加权计算曲线平缓,说明硫脲在添加到飞灰中受热时其分解速率得到了削减,分解时间得到了延长,这对硫脲抑制飞灰中二恶英生成是有利的。

  不同温度,不同气氛下实际飞灰中二恶英气固相分布及硫脲添加后的影响等结果表明,飞灰解析出的气相二恶英总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当反应温度为4《0°C时,气相二恶英占总量的99.7%.飞灰中二恶英的热解析作用随氧含量的增加而减弱,同时存在某种氧含量例如》%时排放的二恶英总量最大。硫胺基复合阻滞剂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二恶英在炉内的生成,而且能够避免二恶英在飞灰表面低温再合成,但是提高了尾部烟道中气相二恶英的分布。这可能与硫脲的脱氯作用导致较高蒸汽压的低氯代易挥发二恶英生成比例提高并进入气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