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哪些?
胡适在《读书》一文中讨论过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问题,指出:
札记又可分四类:
(a)抄录备忘。
(b)作提要,节要。
(c)自己记录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
(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
显然,第四类已超出了写读书笔记的范围,或者说是写读书笔记的最高阶段,兹不具论,仅对前三类略作介绍。下面就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哪些?
1.抄书
这是最基本、最可靠、最有效、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出现甚早,张舜徽指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有《道家言》二篇,法家有《法家言》二篇,杂家有《杂家言》一篇,小说家有《百家》百三十九卷,皆古人读诸子书时撮钞群言之作也。可知摘录精语以成一书,由来旧矣。"前人多将摘抄原文作为读书的基本方法,如郑板桥曾对儿子说:
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 -得。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416]
王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也是这么要求的,尝云:
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年之中,约三千段。[417]
如果自己时间紧,当然也可请人代抄,当年蔡尚思在南京国学图书馆读书就是这么做的。
不少古书都是抄录纂辑而成的。汪辟疆归纳道:"窃以抄书亦有六等:一旧全抄。
基本书全抄全读,如巾箱《五经》是也。二曰节抄。读书时随所嗜而节抄之,如《群书治要》《意林》是也。三曰撰抄,每阅读一书将其书中精要,撰次而抄之,如《九经要义》《文选理学权舆》《说文段注撰要》是也。四日比抄。两书皆有相当地位,比合抄之,如《班马异同》《新旧唐书合抄》是也。五日摘抄。随所阅览,摘其字句而抄之,如《两汉博闻》《两汉蒙拾》是也。六曰类抄。与摘抄略同,但分类隶属,以便持扯,如《文选类林》《楚骚绮语》是也。抄书至此,似为最下,然取便记忆,本无不可。"[418]
梁启超说:"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4191《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汉纪》提要称:"献帝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词约事详,论辨多美。"《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九《通鉴纪事本末》提要复云:"唐刘知几作《史通》,叙述史例,首列六家,总归二体。自汉以来,不过纪传、编年两法,乘除互用,然纪传之法,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编年之法,或- -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之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 -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也。"不少学者都将抄录材料作为写作的基础工作,如顾炎武于《天下郡国利病书》自序称其:"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 -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梁启超评论道:
他从小受祖父之教,说: "著书不如抄书。"(《文集》卷二《抄书自序》)他毕生学问都从抄书入手。换一方面看,也可以说他"以抄书为著书",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全属抄撮。未经泐定者,无论矣。若《日知录》,实他生平最得意之作,我们试留心细读,则发表他自己见解者,其实不过十之二三,抄录别人的话最少居十之七八。故可以说,他主要的工作在抄而不在著。
近人著述,如钱穆之《国学概论》也复如此,"正文仅为纲要",421主要内容是所称引的大量材料,这些材料当然都是抄录而来。
2.写提要
这种方法有利于领会书的内容,增进自己的学养,也便于从宏观上对所读的书进行把握,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根据提要、节要所提供的线索去寻求原文当然也较方便。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已指出:"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现存最早的读书提要当推《书》序、《诗》序。因为单是从篇名中还不容易看出各篇诗、书的内容,所以阅读和传播《诗》《书》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们加上了内容提要。如《诗经: 风载驰》的小序云:"《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再如《尚书虞书舜典第二》
的小序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整理图书,整理完了,往往写一篇提要,介绍书的作者、整理情况、书的内容,并且作出分析和评价。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仍然是这么做的。近人张舜徽读清人文集,每读一部就写一 篇提要,一共写 了一千多篇,后来选了八百篇编成《清人文集别录》出版。他写提要的方法是尽量辑录原文,并标明出处,挺实用。现代出版的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多有内容提要,对我们了解这些论著的内容和特点当然是有帮助的。如汪辟疆为陈垣《二十世朔闰表》写的提要( 见作业2实例),用简练的语言依次介绍了该书的版本、内容、使用方法、用途,以及在年代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陈垣的相关著作,对作者与读者利用该书极有参考价值。
以上所述多为比较规范的书目提要,我们读书时所写提要也不必篇篇如此。韩愈《进学解》云:"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文中的提要钩玄工作,显然指对于记事作品要概括其主要内容,对于议论的作品,要能概括其中心思想。如羊春秋、何严为王安石《答曾子固书》所写的提要:
王安石在《答曾子固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从儒家的经典中去研究经典的大义微言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阅读范围要广,医药小说,"无所不读";接触社会要深,农夫、女工,"无所不问",才能"有所去取",不为"异学所乱",达到"知大体""明吾道"的目的。
王安石的那封信,原先没有题目,编集时加了个题目,但是单从题目上看,我们会觉得不知所云,有了这则提要,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了王安石这封信的内容与价值。
3.写心得体会
你在读书时若有心得体会就随手记下来,宋代吕祖谦《吕氏读书记》中的部分内容大致属于这种情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该书为"吕祖谦撰,乾道癸已、淳熙乙未家居日阅之书,随意手笔,或数字,或全篇,盖偶有所感发,或以备遗忘者".
不少写心得体会的读书笔记堪称学术札记,颇有学术价值,上面提到的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就属于这种情况。今录洪迈《容斋随笔》两则为例。
其一,"字省文":
今人作字省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