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结构 > 正文写作 > 本科论文写作

本科论文写作

什么是比较研究法?及其作用与运用?

2024-10-26 21:48:24本科论文写作 学术堂 万老师
比较研究也是一种人们经常使用,并且卓有成效的方法,下面我们再专门探讨一下比较研究法。介绍其作用与运用。

  比较研究也是一一种人们经常使用,并且卓有成效的方法,下面我们再专门探讨一下比较研究法。介绍其作用与运用。

  1.什么是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将两个以上有某些共同之处的研究对象放在--起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揭示它们的内容与特色。元遗山《中州集》卷九《拟栩先生王中立六首》

  序云:"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

  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论诗绝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看来这位先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给元好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比较研究法实际上是要我们用发展的、辩证的相互联系的眼光去看问题。胡适曾介绍过杜威的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一祖孙的方法。 他从来不把一 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一 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 他的祖父,下面有 他的子孙。"17591顾颉刚也说:"后来听了适之先生的课,知道研究历史的方法在于寻求一-件事情的前后左右的关系,不把它看作突然出现的。老实说,我的脑筋中印象最深的科学方法不过如此而已。""760]胡适的那段话着眼于纵向比较,顾颉刚的话兼顾"前后左右"就更加全面了。

  我国使用比较研究法甚早,《世说新语:言语》篇云:"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蕴)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谢道蕴自信自己的比喻要比谢朗强。两相比较也确实如此。盐除颜色与雪相似外,其余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而且生活中也没有撒盐空中的现象。但因风而起的柳絮恰好能够表现雪花飘飘的轻盈神态,况且这一比喻来自生活,能够唤起人们美好的想象。锺嵘撰《诗品》就已经普遍使用比较研究法了。其《总序》云:"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761]所以他将汉至齐梁时代一- 百多位诗人分成上、中、下三品。今天看来不一定都十分正确,譬如将陶渊明列为中品, .

  将曹操列为下品就有失公允,但是也反映了当时--些人的诗学批评标准。其比较研究法还表现在对三十六家作品的渊源作了探索,譬如称三国魏陈思王植:

比较研究法.png

  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你可能不完全同意锺嵘的看法,但是你不能否认锺嵘的看法是经过认真比较得出的。

  此外,锺嵘还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指出一些诗人之间的差异, 譬如他称王粲"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1763称陆机"气少于公,文劣于仲宣",[764称张协"雄于潘岳,靡于太冲",[765]称左思"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176]等等。直到今天比较研究的方法仍然是学者们乐于采用的,如沈祖菜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她将一些在题材、主题、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相近或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她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兴趣,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欣赏与写作的能力,也有帮助".17671例见附录。

  2.比较研究法的作用

  鲁迅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空口是和他说不明白的,或者他还会赶紧藏起来,疑心你要白骗他的宝贝。但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 他就死心塌地:明白了。"768]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够更好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与特点。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就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尝自称:"今世之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恐终不能有真知灼见也。

  今请仍以比较之研究论乐天之琵琶引。"769通过比较他得出如下结论:"盖乐天之作此诗,亦已依其同时才士,即元微之,所作同一性质题目之诗,即琵琶歌,加以改进。

  今取两诗比较分析,其因袭变革之词句及意旨,故历历可睹也。后来作者能否超越,所不敢知,而乐天当日实已超越微之所作,要为无可疑者。至乐天诗中疑滞之,字不易解释,或莫知适从者,亦可因比较研究,而取决一是。斯又此种研究方法之副收获品矣。"77具体来说,元稹的《琵琶歌》作于元和五年(810),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影响。就主旨而言,"则微之盛赞管儿之绝艺,复勉铁山以精进,似以一题而兼二旨。虽二旨亦可相关,但终不免有一间之隔。故不及乐天之一-题一意之明白晓畅也".就写作动机而言,"乐天此诗自抒其迁谪之怀,乃有真实情感之作。与微之之仅践宿诺,偿文债者,大有不同。其工拙之殊绝,复何足怪哉".

  徐凝写过一首绝句 《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条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白居易初到杭州担任刺史,诗人徐凝、张祜登门拜访,都希望在乡贡中获得首荐,遂试《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以凝为元,祜其次耳。张祜不服气,说自己诗写得好,白居易解释道:"你没有写出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这样的诗句。"后来在人生的道路上,徐凝顺利,张祜不顺利,都与这次乡试有关。宋人王谠的《唐语林》卷三《品汇》门,以及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四-一"徐凝"条,都转载了这则故事,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同看法,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黄州移汝州,过九江时,游览了庐山。《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作诗……是。

  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元(应作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后来苏轼将此诗收入集中,又加了个很长的题目做了说明:《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羡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李白与徐凝的诗水平究竟如何,不妨作个比较,程千帆特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今录其要点。"李诗的第一句写山,山名香炉峰,山头云气笼罩,很像香烟,诗人极其活跃地联想到香炉在烧香时要生烟的事实,从而创造了这个形容在阳光之下云霞环绕的天半高峰的绝妙比喻。"""紫烟'之喻,当是受了晋释慧远《庐山记》中气笼其上,则氤氲如香烟'的启发,却比原作远为生动鲜明。"而且"第一句描写了香炉峰,陪衬了瀑布水".徐诗未着力写山,只提到"青山色",显得--般化。李诗"第二句描写了诗人自己的活动,使人们有可能想像他那种。

  登高望远、遗世独立、精神与天地相往来的风貌,从而大大地扩张了诗的容量。对比之下,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徐诗四句纯属客观描写的单调,显出其诗中无我的缺点"."第三四句写瀑,以银河作比,也正因为银河是天界所固有,从地面望上去,它永远是个弧形,像是要落下来。这样,以银河欲落之假象来比拟瀑布下泻之真相,就显得非常贴切。(案:而且写出了瀑布位置之高,水量之大)徐诗以白练飞比瀑布之下落,以雷声比瀑声之响亮,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用白练将青山单一的颜色界破,有什么意义呢?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又有什么根据呢?对于'雷奔'之后接以'入江',也可以提出同样的疑问。由此可见,李诗中用来比拟的和被比拟的事物形象,是有机地结合着的,而徐诗则恰恰相反,由于想像缺乏生活现象作为根据,所以用来比拟的和被比拟的事物形象就不能不是拼凑起来的,因而也不能不给人以一种朴拙乃至于"尘陋'的印象了。"另外,李诗的比喻是创造性的,因而给人留下了新鲜而深刻的印象,而徐诗的比喻是继承前人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一般化的。《水经注》云:"悬流飞……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宵中矣。"这段话或为徐凝所本,但是郦道元写得生气勃勃,而徐凝写得平平常常。通过比较,很快就显示出了二诗的优劣。

  如果我们对一位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加以比较,往往能清晰地展现他的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譬如李清照爱乘舟出游,并且见诸笔端。其一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作者在藕花深处争渡时惊起鸥鹭齐飞的生动画面。通过对人争渡、鸟齐飞的动态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少女时代所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其二为《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同。上面所引的《如梦令》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两者有明显的不同:上次是夏天,荷花开得很茂盛;这次是秋天,荷花已经开败了。上次- 一个人出游,没有考虑独不独的问题;这次还是一个人出游,特别强调了-一个"独"字,也就是说丈夫应当同自己一道出游,却因故未能做到这一点。上次见到的是鸥鹭,这次见到的是据说能够传信的大雁。上次出游,一门心思用在玩上;这次出游,心思没有专门用在玩上,而是用在思念丈夫上面,甚至想到丈夫也在思念自己。上次玩过了 ,驾舟出游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次玩过了,还在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自 己的花样年华正在消逝,而且相思之情一。直到月满西楼时都无法排除,以至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从这首词中不难体会到,诗人少妇时代丈夫不在家时的孤独感。其三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上阕首句写盛开的繁花受到狂风的袭击已委身于尘土,次句写日色已高,头犹未梳,可见百无聊赖,忧愁之深。三、四两句点明一切悲苦的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 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数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所以虽有话要说,眼泪却早已扑簌簌地流了下来。双溪在金华城南,由东港、南港汇合而成,是著名的风景区。下阕写诗人本来也想乘舟出游,由于忧愁太沉重了,所以再也没有心情乘舟游览双溪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晚年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内心是多么的孤独与痛苦。

  3.怎样运用比较研究法

  首先,当然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可供比较研究的材料。胡适曾指出:"第一步:积聚些比较参考的材料,越多越好。"他还举例分析过这个问题:"研究歌谣,有一个很有趣的法子,就是'比较的研究法。有许多歌谣是大同小异的。大同的地方是他们的本旨,在文学的术语。上叫做"母题'(motif)。 小异的地方是随时随地添上的枝叶细节。往往有一个'母题'从北方直传到南方,从江苏直传到四川,随地加。上许多'本地风光;变到末了,几乎句句变了,字字变了,然而我们试把这些歌谣比较着看,剥去枝叶,仍旧可以看出他们原来同出于-一个母题。这种研究法,叫做'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1)某地的作者对于母题见解之。高低。(2) 某地的特殊的风俗,服饰,语言等等一所谓'本地风光'.(3)作者的文学天才与技术。"最后他强调指出:"现在搜集歌谣的人,往往不耐烦搜集这种大同小异的歌谣,往往向许多类似的歌谣里挑出一首他自己认为最好的。这个法子是不很妥当的。第一,选的人认为最好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第二,即便他删的不错,他也不免删去了许多极好的比较参考的材料。"774)所以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材料,是开展比较研究的基础。

  其次,用于比较研究对象,应当具有大致相同、大致对等的可供比较的条件。胡小石认为:"既名之曰比较,必定先要定出一种公共的标准,若标准不同,便无所用其比较了。李、杜二人,倒有比较的可能性:因同为诗人,同为盛唐时诗人,且同为后世所宗仰而在文学史上占极重要的位置的诗人。"75]所以他写了一篇《李杜诗之比较》

  的论文,主要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目的在于说明两者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今录其结论部分为例。

  李守着诗的范围,杜则抉破藩篱。李用古人成意,杜用当时现事。李虽间用复笔,而好处则在单笔;杜的好处,全在排偶。李之体有选择,故古多律少;杜诗无选择,只讲变化,故律体与排偶都多。李诗声调很谐美,杜则多用拗体。李诗重意,无奇字新句,杜诗则出语惊人。李尚守文学范围,杜则受散文化。与历史化。从《古诗十九首》至太白作个结束,可谓成家;从子美开首,其作风一直影。

  响至宋、明以后,可云开派。杜甫所走之路,似较李白为新阐,故历代的徒弟更多。总而言之,李白是唐代诗人复古的健将,杜甫是革命的先锋。1776]

  后来,郭沫若以《李白与杜甫》为题写成了一部书,总的来说采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文中也采用了纵向比较的方法。纵向比较,重点在于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因协助永王瑞举事失败,李白被流放夜郎,郭沫若分析道:

  在近于绝望的心境中,忽然在半途遇到大赦,李白的高兴是可以想见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这时又来了一个高潮。有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或《下江陵》),唐人绝句的杰作之一,便是他兴致飞题的绝好的表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通过江水的湍急浩荡,充分表现了心情的欢快激昂。这和遇赦前不久的《上三峡》,形成了南北两极。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诗是从古歌谣的"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脱胎而来。但古歌谣只言舟行的迟缓,李白诗则增加了流窜的愁苦。水行的快加上心境的快活,水行的慢加。上心境的消沉。都是同性质的东西相加,各自起了成倍的合力作用。

  最后,从相同之点出发,寻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的不同之点,是使用比较研究法的关键所在。研究对象的相同之点是比较的基础。而找出研究对象的不同之点才是比较研究的重点。周勋初谈道:"如果我们选择比较研究'的课题,应该考虑"求其同不如求其不同'.例如,求苏轼兄弟之同,不如求其不同;求鲁迅兄弟之同,不如求其不同。这样的研究课题将会更有意义,便于读者去掌握,去领会。王安石的文章峭刻拗折,这与他的性格和修养有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诸文,苏轼恐未能为;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诸文,王安石亦难相比。这是王安石与苏轼的不同。"1778]通过比较,将彼此间不同之点充分展现出来,能给读者留下详明而深刻的印象,也更有说服力。

  唐人描写思妇的诗虽然很多,但作者一般都精思独悟,不屑苟同。下面我们就举三首主题相仿、题材类似的唐诗为例。其一为姚月 华的《怨诗二首》之一:

  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相续。

  羞将离恨向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

  为什么"理尽秦筝不成曲"呢?因为她心在思君,不在理筝。其二为王涯的《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为什么"银筝夜久殷勤弄"呢?因为她害怕空房独宿,长夜难眠。其三为崔公远的《独夜词》:

  晴天霜落寒风急,锦帐罗帏羞更入。

  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

  为什么"秦筝不复续断弦"呢?因为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掩泪而立了。

  这三首诗中的女主人理筝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但都同样显示了思妇内心的寂寞和空虚。很难说这样处理好,那样处理就不好;应当这样写,不应当那样写。正是写作方法上的差异性,才充分证明了唐诗的创造性与永久的魅力。